社論/公共廁所+垃圾桶=觀光貼心滿分

  • 2015-09-08
 旅客在外旅行的兩大需求,除了「內急」的廁所,還包括「外急」的垃圾桶,得以將手中的穢物拋棄,不致影響旅途的興致。這兩項是人性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一個地區觀光進步的重要指標,除影響遊客心情順暢,更攸關維護環境整潔。
 據載,有最美麗車站之稱的台東多良火車站,常見民眾停車後隨手把垃圾往路旁隨手一丟,甚至公車候車亭變為垃圾集中場。從人性角度來思考,喜愛舒適乾淨的環境是人類天性,現代文明社會的觀光客除非是故意或是缺乏教養,若有明確的垃圾桶設立或引導垃圾匯集之處,絕大多數的人都很樂意配合,不致任意棄置。但仔細觀察許多景點,通常會有垃圾堆置散布的區域泰半是猶乏垃圾桶之處,讓遊客因貪圖方便而順手丟棄在路邊或草叢間,成為一處又一處的髒亂點,有礙觀瞻,甚至孳生許多病媒蚊,成為公共衛生的問題。
 或有論者認為,觀光垃圾桶的廣設將成為垃圾匯集的紊亂點,甚有家戶可能貪圖方便而將自家的雜穢物併同丟入,甚至引來野貓、野狗的覓食,造成另類波及。倘按是類邏輯推演,公共廁所是封閉的建築物,將易成為臭氣沖天的處所,甚至使流浪漢聚集,乃至有吸食菸毒者躲藏於內伺機做歹,造成治安的隱憂,因此也不應設立。但當今公部門與民間業者不斷的把公共廁所拿來做為觀光評比的重要指標,用星等來予以分級,甚至成為地方驕傲的象徵,其中關鍵就在於管理維護措施的良窳。
 公廁並非設立後就能提升觀光品質,且缺乏積極與用心維護的廁所成為一處處廢墟危樓是想當然耳的事情,而垃圾桶的管理也是如此。公共圾垃桶設立的目的在於透過「垃圾不落地」來維護環境整潔,鼓勵大家舉手之勞把產生的穢物帶走,置入垃圾或回收箱內。無可否認,當垃圾超過負載量時,垃圾桶會有異味四飄、甚至是渣滓溢滿,因而如何有效去清潔管理,使其感覺是舒適與可親近的,成為相當重要的關鍵要素。灌輸旅人隨手把垃圾置入垃圾箱的觀念之時,我們也要先營造一個乾淨的蒐集與回收環境,至少讓遊客願意或不排斥去使用。
 在旅遊熱點設立觀光垃圾桶是一項貼心的舉措,讓旅客能及時把手中不要得雜穢物丟棄至集中處,毋庸攜帶成為旅途上的負擔。就如同在台灣許多觀光夜市,在路段的各角落會設立許多垃圾桶與回收箱,就是在給觀光客便利,讓逛夜市能夠盡興,不會造成手上拎著垃圾的麻煩。我們除著眼在廁所的改造,也必須聚焦在垃圾桶的設置與經營,特別是近年觀光客日增的趨勢,成為無法迴避的課題。
 我們希望遊客離去後留給馬祖什麼樣的環境,就必須先有相對的付出和努力。旅途的愉快及環境舒適感不是用嘴巴說的算,更不是計畫書寫寫就達成,只有用貼心和細心去感受旅人的需求,才會給我們大大加分,帶來更多蒞訪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