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形塑馬祖馬拉松的特有魅力

  • 2015-09-16
 全民瘋路跑在臺灣一點也不為過,在推動全民運動的前提加上商業力量的推波助瀾下,根據跑者廣場網站統計,2005年台灣共辦理42場路跑賽,2008年突破百場,然後逐年提高,到了2014年已經成長到448場,全台幾乎週週有路跑,因此要舉辦一場馬拉松一點都不難,難的是如何發揮城市特色,型塑一場馬祖獨特魅力的馬拉松。
 世界愛好馬拉松者都知道,前五馬分別是波士頓、紐約、芝加哥、德國柏林及倫敦馬拉松,跑過這五馬等於戰功彪炳,這幾個知名馬拉松不管名額是五萬或八萬,報名都是瞬間秒殺。其中波士頓馬拉松是由成績門檻來取得報名資格,在跑者心目中被視為「聖殿」,如果能夠取得報名資格,代表你路跑已具備一定的等級,因此就有馬拉松的內行對話:你差波馬幾分鐘。因此波馬是一個全球高手聚集的專業馬拉松。
 而芝加哥馬拉松則是從人出發凸顯特色,優先禮讓殘障或年長起跑,跑馬路線是把芝加哥整個最精華的商業區全部讓出來給跑者奔跑,這對跑者及這城市都有著莫大意義,東京馬拉松也是把所有東京丸之內的所有精華景點讓出來給馬拉松跑者,台灣人數最多的富邦馬拉松,每年選在狹隘的20米市政府出口處,然後路線是畫到河濱公園處,沿路沒有民眾,沒有補給,台北馬拉松在路跑者眼中距離國際水準似乎還有很大的差距。
 芝加哥跑馬還有一個特色是全程有爵士音樂陪伴,而更可貴的是這並非官方單位所提供的,而是由民間自組形成,這所謂的加油團特色也明顯出現在台灣人最愛的東京馬拉松,除了可邊跑邊欣賞東京美景,活動中透過音樂演奏、舞蹈和民俗技能等各種表演,讓東京街道與大賽融為一體,而賽道上有許多裝扮奇特的動漫人物一同跑步,更是東京馬拉松賽的一大特色。
 台灣這幾年幾乎各縣市都有馬拉松賽事,有令人稱讚當然也有讓人不忍卒睹的災難,以東海岸峽谷特色的太魯閣馬拉松、台北國道馬拉松、台南星光馬拉松或是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等,能夠讓人稱道的除了主辦單位的貼心及在地民眾的熱情外,當然還有路線的特色,喜歡各地征戰的跑者,對於路線其實挑剔,可以在大都市的景點徜徉、更可以在好山好水中前進,對於愛跑者這具有極大的魅力。
 第一屆馬祖國際馬拉松在眾人期待下登場,有著國內外許多他山之石可供參考,馬祖擁有山與海的景色,而起伏變化頗大的地形也是一大特色,只是在範圍有限的情況下,全程馬拉松似乎必須重複路線,這一點可以在辦理結束後進行檢討,是否未來朝全半馬的方式辦理;另外沿途的閩北建物及軍事景觀也是馬祖重要地景,這可以有效形塑馬祖馬拉松的特色。
 另外,在眾多跑者的經驗討論中,不管是補給、加油團、甚至周邊的安排都是馬拉松跑者重要評鑑重點,也有賴主辦單位的細心安排。馬祖鄉親熱情滿滿,如何在馬拉松進行過程中,有效給予跑者熱情的鼓舞,亦有賴眾人的創意。最後城市馬拉松不單只是一場賽事,更是一場有效的觀光行銷活動,藉由跑者的路線推薦馬祖的景色,成為未來吸引眾人來馬觀光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