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世界看見馬祖地質之美

  • 2015-09-23
 日前第四屆亞太地質公園網絡(APGN)會議在日本舉行,台灣雖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成員,但林務局和台灣8個地質公園官方及民間團體數十人,自費前往日本參展,成為展攤中陣容最大、最受歡迎、且研討會上發表最多論文的國家,讓世界看見台灣,更看見台灣人民的力量,而馬祖身為台灣地質公園一份子自然不會缺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的11 月提出「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這項計畫,並獲得聯合國大會會議的核准,從世界各地所推薦的地景保育地區中,選出具代性、特殊性與重要性的地區,並賦予UNESCO地質公園傑出標章。這是一項結合保護地球上特殊地質遺產實例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策略。
 雖然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但為了建立台灣地質公園之間橫向聯繫的管道,因此參考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及歐洲地質公園網絡的模式,建立台灣地質公園網絡,以協助台灣地質公園之間交流與溝通的管道,並協助各地質公園的評估與推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在2010年初步規劃「高雄燕巢月世界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及「台東利吉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示範區,並於2011年的全國地景保育研討會大會上,正式成立臺灣地質公園網絡;該會議中,總共推動6個地質公園,含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北部海岸地質公園(含野柳、鼻頭角- 龍洞地質公園等)、草嶺地質公園、燕巢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利吉泥岩惡地地質公園和馬祖地質公園。馬祖地質公園的花崗岩和人文地景是一大特色,不管在台灣或是世界都具有稀有性、特殊性,更具環境研究和科學教育的重要性。
 地質公園的推動主要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擔當核心,每年舉辦2場地質公園網絡會議,透過研習、工作坊、與在地居民的討論會等,進行推廣地質公園與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並由地質公園專家及社區間的經驗分享,提升網絡成員在地質地形及在地產業發展的知識與經驗,期望在地方社群與社區產生地景保育的力量,進而改善地方社會經濟,促成永續的社會與環境發展。
 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其舉辦的亞太地質公園網絡會議聚集亞太地區地質專家,是爭取國際曝光度的好時機,但一如既往的外交困境,台灣非聯合國會員,所以也無法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成員,但台灣打死不退,從十年前即開始組織參與活動,自費飛出國參展,即使受到大陸打壓也不氣餒,從數年前剛開始甚至被拒絕參展,年年努力爭取參加曝光,到今年成為展場中最亮眼的國家。
 各國地質公園參與國際宣傳後遊客都明顯增加,日本靜岡列入世界地質網絡後,遊客也暴增3倍,台灣雖仍沒辦法加入這個國際組織,但主動參與相關活動,希望有效吸引國際遊客,讓所屬景點能在國際曝光的努力值得肯定。揭開神秘面紗的馬祖,不管在地景、戰地景觀、閩東建築或特色飲食文化,都明顯與台灣有極大的差異,在台灣獨樹一格,在世界自然絕無僅有,如何透過環境教育讓下一代認識馬祖之美,進而主動發揮社區力量,永續保存馬祖環境,是馬祖人永遠的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