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閱讀深耕在北疆開花結果(中)

  • 2015-10-20
 「學習並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連人生的一部分-學習也無法征服,還能做什麼呢?」這是哈佛圖書館的二十條訓言的其中一環。圖書館是推廣學習教育相當重要的一個平台,館藏資源的豐沛與否攸關學習成效的良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於2001年共同出版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綱領」(IFLA Public Library Service Guidelines)規定指出:公共圖書館必須確定哪些人會使用圖書館服務,哪些人不使用圖書館服務,還必須收集和分析數據資料,了解社區內的個人和團體有哪些需求。開卷有益,館藏的圖書固然是多多益善,能增加讀者閱讀上有更多的選擇與接觸面向,但並不宜僅單純以量來取勝,仍要兼顧質需求的面向。馬祖人口結構與台灣不同,相對在書籍的需要缺口上也有迥異;圖書館要針對整體環境在館藏資源上進行通盤而有效的發展計畫,作為選書之依據及與外界溝通之工具,並得以協助購書經費運用之合理分配,促進館藏均衡發展。惟有擇選合乎在地鄉親所需的書籍,才能真正讓圖書館價值提升。
 2014年出版之「臺灣公共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指引」指出:公共圖書館不僅要學會尊重各族群的語言和文化,所提供的服務也要能反映多元文化族群的需求。隨著外籍配偶人數逐日的攀升,新移民逐漸成為馬祖地區人口數的重要比例,成為不能忽視的一環。不論是東南亞或是歐美語文,母語仍是他們最原初的家鄉話,並不會隨著來到北疆而拋棄或遺忘,因此圖書館在選書上必須兼顧多元文化語言的需求,安排合適書目館藏,得以有吸收新知機會,這些多元書籍也可成為教導孩子母語的教材,讓文化不間斷。公部門要看見這區塊變化,搭配圖書館辦理各項新住民閱讀推廣活動,讓更多人認識馬祖的文化特色,也能讓我們交流學習不同國度的繽紛色彩。
 公共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第38點指出:公共圖書館應訂定民間捐助獎勵有關規定。面對圖書需求量的日漸增加,有時單單仰賴公部門的經費編列可能不甚足夠,必須透過民間的協力力量來共同參與,藉由書籍的募集或經費的募捐,來壯大圖書館的規模與深度。圖書館的價值之一就在於傳遞新知與推廣文化,倘館藏沒能與時俱進符合鄉親資訊渴望,將大大折損其價值與美意,不無遺憾。當代的圖書單位不能再如過往僅侷限於開閉館或借閱流通服務,要把自己走入民間,透過與社區或其他私人團體的互動,邀請共同來厚實館藏資源,一方面豐富我們的書目,二方面也等於是建立起彼此綿密的關係,對於整體社會網絡而言是相當正面的。而我們也要設法研擬出相當的誘因或機制,鼓勵各界資助,讓這項舉措是互利互惠的雙贏局面,共同把餅做大。
 圖書館看似簡單與平淡,但認真經營起來卻是許多學問和技巧。特別是在館藏書籍的選購和資源募集上,我們要透過巧思來探索如何有計畫性的把四鄉五島圖書館壯大起來,變成是在地生活的重要據點,豐富心靈的日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