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學習傾聽不必急於否認

  • 2015-10-30
 知名導演吳念真曾這樣指出:「人的一輩子不是被一本書影響,而是隨時在影響、隨時被影響。」知識是無限而人類的見識是有限,要能增添生活的經驗與思想,就必須透過多方資訊的攝取,學習新知補充不足,才不致永遠僅用一個視框在看待全世界。
 誠如吳導演的勗勉,若認為自己被一本書影響很深,很可能是閱讀或資訊攝取有限所致,畢竟偌大天下可衝擊與震撼我們心智思維的書籍無以估量,改變我們想法的書目絕非唯一,端賴如何找尋。若僅滿足於當前腦內知識的涵養,將使自我的水準與氣度阻滯不前,無異於自我設限與封閉,如井底之蛙窺天的無知。
 生活中常常遇到與自己意見不甚契合或衝突的訊息時,會試圖去反駁或對話,企圖在辯論中證明己見是正確無誤,但殊不知係本身見識不足所產生的落差。世界上沒有存在唯一的真理,也沒有永遠不變的訊息,沒有人能夠拍胸保證自己的見解是完全無誤;若急於否認對方的說法見解,除了讓別人感到固執與掃興不愉快,很可能喪失進步學習的機會,讓錯誤的觀念持續影響自身。
 聽聞相左見解,我們不必急於辯駁,畢竟每個人的專業領域不一,或許對方看法是較為正確與適當。學會聆聽是溝通的第一步,要先了解對方闡述的內容為何,以及其論證過程與依據,當聽懂他人想法和立場後,才能進一步判斷允當與否。人與人間會有不同想法或意見的衝突,泰半是導因於資訊攝取的有限,或是切入觀點不一,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我們可試著用對方立場與層次思考所言所見,只有在相同或類似頻率上的溝通才會有效。
 讓自己當個海綿不斷吸收新知,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涵養逐步擴升,提高看事情的角度。在資訊爆炸社會,雖然我們無法掌握全部的知識,但要勇於接受與學習周遭的各類訊息與觀念,而非排斥排外,最終導致目不識丁的淺白。縱使聽聞和己見衝突乖違的內容,也要試著去查證和了解,或許對方的見解是不錯或理想,有自身可學習之地方。拒絕敞開心胸接納異見,就等於是讓自己不斷退化落後,因為不進步就是退步,也證明本身的雅量不足;缺乏寬宏度量接納多元想法者,在見識上必也目光如眥,很快為社會所淘汰。
 舉凡當前馬祖許多政策推動遇到阻力時,儘管公部門在法規面上站得住腳,但執行方法或許有多元空間,可學習聆聽民意的想法與見解,站在對方觀點來思考問題後,或許能譜出不同方式,求得更好的解決方案。學習傾聽不急於否認是成功溝通的第一哩路,只有聽懂才能進行具體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