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有機無毒才能進軍台灣市場

  • 2015-11-19
 縣府建設局日前在北竿舉辦三寶保價收購說明會,政府除了宣示今年保價政策持續之外,最重要的是向所有農民傳達未來精緻農業必須朝有機無毒發展的方向。在台灣食安風波不斷的同時,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度與日俱增,馬祖農業規模太小,要繼續維持生計與產業的唯一出路就是生產無毒農產品,利用馬祖優良環境及地理位置的優勢,讓高端的農產品進軍台灣消費市場,傳統產業才有永續的前景。
 近年來地方政府致力於推動有機無毒農漁產業,主要是因應市場需求及趨勢,無毒食品未來在市場上肯定是供不應求,因此農漁產品有機無毒的認證等於是銷售的保證。已推行多年的冬令三寶保價收購政策其實主要是基於照顧農民生計的立場,但農民要知道,光靠政府的支援與政策的配合無法讓產業走的久遠,若大家仍然依循舊有的耕作模式,傳統農漁業只有逐步凋零之途。
 馬祖生產的冬令三寶蔬菜品質有口皆碑,但在收購的過程中真正無毒的產品數量十分有限,大多數的農民為了農產品賣相仍然使用農藥,農民之所以如此是為了保障收成,殊不知此舉已然無形破壞了口碑並影響到永續生存之路。以目前地區務農人口老化嚴重的情況來看,產業無法永續發展的最大原因是大家認為種菜根本沒多少收入,年輕人不願從事這個行業,導致荒廢農田越來越多。換個角度來看,若能經由精緻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自然能吸引年輕人投入,傳統產業得以延續。
 地區地小島散在地消費人口不多,農漁產業的通路自然不在本島,要想產品打入外地市場,沒有高品質是沒通路的,而以目前島內生產能量來看,所有的農漁產品只能以質取勝,而有機無毒正好符合馬祖農漁產業發展方向,政府部門應全力扶植相關產業,才能提高競爭力。保價收購是政府照顧農民的美意,但絕不能成為長久之計,轉型進步才是王道,特別是在觀念溝通與建立上要有更具體的作為,這可能需要時間,但為了長遠發展是值得的。
 全台黑心食品、農藥過量事件層出不窮,民眾吃這個也怕、吃那個也怕,這時候如果有合格認證的安全食品,必定能在市場上發光發亮。在推動有機無毒農業的過程中一開始可能辛苦,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鏡;台灣花蓮地區自93年起推動有機無毒農業,一開始農民配合度不高,但後來農民看到市場成果,紛紛投入相關產業。無毒產品在地化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原來需要仰賴國外進口的農產品也能在地生產,甚至展開了外銷之路,要提高整體產品競爭力才是產業永續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