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恢復歷史建築風華 呈現馬祖之美

  • 2015-12-20
 為維護文化資產,今年度縣府完成東引-劉依祥民宅、北竿橋仔-五間排、西莒-五靈公廟等3件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正進行調查研究,以利未來修復及再利用。由於現代化及都市化程度較緩,馬祖至今仍保存不少有形(物質)與無形(非物質)、不同時代之文化遺產,如傳統聚落與民居建築、傳統信仰、生命禮儀、軍事設施等,受到外界的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存工作本來就是一項對歷史尊重的責任,我們有必要讓後代的子孫認識過去的歷史與文化,先民的經驗與傳承也正是身為人類的我們最大的驕傲。
 近些年來,馬祖在公部門與民間的共同推動之下,激起了民眾對老舊環境與歷史建築再發展的信心,其主因來自從文化與舊環境美學自省開始,看似不起眼的老舊建築空間、構造、材料,在一番梳理與改造後,發揮了地方文化的張力,歷史與文化洗禮過的空間氛圍,讓舊建築凸顯時間性的價值,找回人文特色空間的魅力。在這過程中,也讓讓年輕人懂得關懷地方與環境,深入社群,探究島嶼更具魅力的歷史與記憶,而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現象,這股力量並衍生帶來經濟、觀光及文化發揚之效益。
 舊建築的多樣風貌是馬祖之美的一部分,從閩東傳統建築到具有洋風「蕃囝搭」建築,為這塊土地增添了許多不一樣的文化色彩;再加上戰地政務時期為各種軍事服務而設置的構造或建築,馬祖可說處處是驚奇。我們保存這些歷史建築等文化遺產,透過適當的改修與再利用,不僅要讓這些遺產持續存活,也必須讓年輕世代願意欣賞、利用,才能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建築文化遺產作為一項保護對象,應將其視為一個既成環境重要的人文資源和發展動力。其妥善的保存與再生、再利用,不僅有助於凸顯其本身的文化魅力,更能在環境美學、歷史風貌,甚至觀光與經濟利益上發揮其價值。
 建築的維護與修復是建築生命中必然的過程,然而,在民眾經濟能力提升之際,卻有著一種追求新穎、華麗的流行,將原有具歷史、文化特色的面貌做大幅度改變,即便其堪用、耐久、藝術價值高,卻均因換新的思維主導,一改樸素、精美的特質。建築遺產所代表的,乃空間與構造的實體證物,見證了馬祖子民繁衍下的發展歷史,如果我們讓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遺產,只因當代為求新穎的短視而毀去,那如何能向後代子孫證明祖先的智慧與歷史?這些歷史遺產,是祖先經驗的集合,如果沒有了它們歷經時代淬鍊的明證,又如何能凸顯文化延續性及正統性?馬祖的建築文化遺產,在十餘年獎勵保存的努力下已獲致不錯成果,當我們有能力時,應該繼續去協助恢復風華,藉由豐富的文化與歷史特色,在其修復後凸顯我們所在環境的特色價值,呈現馬祖獨特的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