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的傳統村容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中,也許每個人都有追求舒適環境的權利,但看著屬於馬祖過去傳統村落的容貌崩解,確實讓許多有心人士心有所感,馬祖傳統聚落保存其實幾乎已經宣告失敗,各個村落大興土木追求高樓,四周充斥的不是假的馬祖傳統民居,就是突兀的高樓,難道這就是馬祖接受現代化的必然結果嗎?
馬祖的建築,也是所謂的閩東建築,與台灣閩南建築有著極大的差異,背山面海,隨地勢而建的石頭屋,形似印章,故稱為一顆印式建築;屋牆部分,比較講究的採用人字砌法,石材整齊平整,通風透氣,所以又稱會呼吸的房子。在馬祖各個村莊因澳口而分布,每個村落因地形各有特色,傳統聚落自然形成,是馬祖絕佳的天然地景。
雖然地方政府有所謂的傳統聚落保存計畫,但在執法困難情況下,最知名如北竿芹壁、東莒福正或南竿津沙都已千瘡百孔,連過去渺無人蹤的大浦聚落也因為政府補助興起一股民宿風潮,因保護傳統聚落而提供的補助導致傳統聚落的消失,想來也不勝唏噓。
日本是台灣人最愛的旅遊地點,世界遺產「合掌村」保存頗值得我們深思,合掌村這個名稱,來自於其建築型式,呈人字型的屋頂外表看起來如同兩手手掌合起來,於是房子被稱為「合掌造」,不用一根鐵釘的合掌造,全屋都是以卡榫、結繩結成,並以茅草舖頂,而村莊就被稱為「合掌村」。放眼日本也只有這幾個村落擁有如此構造的房子。
三百年前居民為了適應山谷環境,將木造住家屋頂設計成60度斜角的正三角形,除了可以抵擋寒風外,這角度也使得屋頂可以承載厚重積雪,同時讓過高積雪自然崩落。這一區地處豪雪地帶,再加上位於深山、山區地形阻絕,自古以來整個村莊經常受困於大風雪與外界交通中斷,也因為這樣而形成了獨特的風俗文化流傳至今。
合掌造只是適合過往時代的屋舍,有了更新更舒適的建築,當然會被取而代之,這樣的現代文明衝擊,也差點造成合掌造消失,在19世紀末時尚有1,800棟的合掌村,到了日本昭和時期初期已是十分之一以下。面對文化遺產的荒廢,1976年成立「白川村荻町傳統式建築保護地區」,合掌造因而得到法令的保護,白川鄉和五箇山合掌村也於1995年入選為聯合國世界遺產。
目前白川鄉內共有5座合掌村落,其中荻町的規模最大也最有名,至今完整保留113棟合掌造,並有超過20間民宿及旅館、約50家特產店、餐廳、重要文化遺產和田家、明善寺、鄉土館、生活資料館等,觀光成為合掌村民生計的主要來源。
傳統與現代的拉鋸不管在哪一個年代都會發生,馬祖面對的問題當然也發生在其他地方,但用什麼的作法讓結果不一樣,也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除了強化馬祖在地居民珍視自己文化的觀念,政府亦可學習日本的做法,如指定範圍擴大與追加指定觀念,更加完整呈現資產的價值與落實資產的保護;住民的直接參與保存管理決策,整合民眾、團體與企業之力量;跨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以及行政部門作業的橫向合作,這絕對不是文化單位可以獨力完成的工作,需要在地居民跟行政單位的橫向合作,讓馬祖傳統聚落保存可以出現一道曙光。
社論/又一個消失天際線的村落
- 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