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訪日七天期間,最大的感想是臺北市缺乏城市美學,這句話其實可以套用在全台灣所有城市,顏色五花八門的招牌、鐵皮屋頂加蓋等,台灣的市區街景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就是亂,民眾喜愛到歐洲旅遊,古堡、護城河或超過百年的建物普遍存在,也營造了整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氛圍,不但吸引觀光客到訪,更讓在地民眾與有榮焉,這是目前台灣整體社會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
美學在日常生活之中不僅是一種視覺美感,還應該是一種整體性的美感經驗,空間美學指的是在生活環境之中,空間對空間的一種美感經驗,強調的不僅是一種視覺品質,還是一種生活內在價值之展現。所以反應在空間營造上不能用美化觀點去操作,反而要去瞭解生活和空間之關連性,從生活需求、生活文化中的特質去探討空間如何作回應,同時讓生活將空間美學活起來。
此次城市美學再度引發討論,是臺北市長柯文哲的日本七日行,不管是第一天或是行程結束,都以城市美學最有感。首日的東京車站體驗,柯文哲就指出,東京車站在古蹟保存與現代化取得平衡,但當年台北車站就直接拆掉了,東京車站外表雖然是舊的建築物,但內部全都是現代化設施,是新舊融合的具體呈現。另外,日本香川縣直島轉型為觀光與藝術的地方,兩者兼具發揮到極致,非常值得台灣學習。
中研院邀請立委邱文彥演講時則提到,建議城市美學應該推動景觀法,但景觀法去年12月在院會最後一天功敗垂成、闖關失敗,他在演講中亦提到,台灣的建設開發缺乏通盤考量,最明顯的就是淡水河關渡大橋的河岸,兩邊都是高樓,且建商強調水岸第一排,享受最好的河景,卻也遮蔽了後方房屋的景觀。理想的水岸規劃,應該是前排房屋較低、後排較高,如此一來居民才能共享河岸景觀。他舉新北市九份地區為例,沿山坡而建的房子都只有3層樓高,每家頂樓都可以看海景,而不是只有第一排獨享。
同樣的城市美學問題發生在每一個城市,謝長廷在遠見專訪中就提到擔任高雄市長的經驗,導入城市美學,將高雄市當做藝術品來建設,用在地特色來建設,高雄是一個港都,就定位為水與光的故鄉,城市光廊、藝術大廈、光之潭就是利用光線讓夜晚的高雄更漂亮,所以從整治前鎮河、愛河開始,讓市民的視覺感官不同以往,把高雄的空間解放,落實城市美學的概念,讓市民覺得城市是美的,從視覺來帶動感情、情意。
馬祖得天獨厚擁有海天一色的天然景觀,加上陸地上軍事風光的呈現,過去因為戰地政務阻礙,反而保留下馬祖城市景觀容貌;然而這幾年的開放觀光,大量的民宅改建,在沒有城市景觀規劃的前提下,完全按照個人需求興建的情況下,就讓過去依坡度而建的村落風光消失,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高樓,跟周邊景觀不融合,確實有違城市美學的目標,建議地方政府應該針對馬祖的城市美學有所定見,當為所當為,讓馬祖留下不同於台灣的城市美景。
社論/城市美學之省思
- 2016-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