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市交通壅塞宛如「堵城」,道路如同大型停車場,經常碰到光是紅綠燈的等待就讓車潮綿延數百公尺,動彈不得,引發許多用路人抱怨不已。面對交通的黑暗困境,柯文哲市長認為導因不外乎為年節將至、連日陰雨、加上油價下跌,導致開車出門的人數激增,因而主張強力取締違規臨停、路口車輛超過停止線一律開罰、乃至於請員警站崗指揮交通等措施就能讓路口恢復曩昔的順暢。確實,柯市長針對交通問題進行「把脈」,也開出許多「藥方」,但在市民的感受上卻有不同想法。
儘管台北城的交通是否能順利改善仍有待觀察,但借鏡這次的經驗,提醒公部門在進行政策研擬時,必須進行周詳通盤考量,方能達到深度效果。政策問題之所以會出現,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和民眾生活的需求產生落差所致,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斧正或推陳出新的方案來改善現存問題;而「政策」就是針對缺失評估後所開具的處方箋,希望藉由這帖良方迅速發揮效果。不難理解,公共政策是否能有效產生能量,關鍵就在於是否能確實找出問題的重點,並具體改善。
正確的問題診斷可使藥到病除,錯誤的問題建構將使藥到命除。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OM,Institute of Medicine)曾在《犯錯是人的天性—建構安全醫療體系》一書中指出,在美國每年有130萬名病患曾遭受醫療傷害,18萬人因而死亡,引發美國社會大眾正視到醫療錯誤問題的嚴重性。經常最擔憂的,就是看到黑影就開砲,或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但真正問題沒能解決,還節外生枝引發許多困境。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嘗言:「最嚴重的錯誤,並非提出錯誤的答案,而是針對錯誤的問題作答。最危險的事情,就是提出錯誤的問題。」擬具答案與解方是相當容易的事,但往往並非能有效改善問題,關鍵因素在於未能對真正核心的病兆予以釐清。公部門面對公共問題的產生時,要謀定而後動,嘗試納入各利害關係人,以不同觀點探求真正所要診治的關鍵罅隙所在,而非為講求快速回應輿情而急就章的亂開藥方。公共政策無法像自然科學實驗室一樣,能排除並控制各種變數以求完美,更容不得沉澱成本無止盡的耗費,必須清楚而實在的擘畫才能真正讓民眾「有感」。
過去一年多,馬祖在劉縣長的領導下推動許多亮眼建設與發展,提升我們的能見度,彰顯出我們的價值。新曆年的到來,我們期許公部門能不斷鞭策自己,彎下腰、低下頭來了解鄉親們的需求,找出當前的缺口源頭並予以調研,讓馬祖的公共政策品質更臻於美善理想。
社論/找出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 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