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無縫迎接鶴齡世代:推動輔具租借在馬祖深根

  • 2016-02-26
 隨著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相繼退休,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排名世界第二,再過不久即將進入高齡社會,平均每四人就有一名銀髮族,可預見銀髮商品市場的需求量日益攀升,除安養照護外,就屬輔具需求缺口最大。為提升離島鄉親對輔具的正確觀念與使用意願,民政局相繼辦理許多宣導活動,讓有需要的長輩知曉這項福利。
 「輔具」,在普遍民眾印象中泰半認為僅為身心障礙者的義肢、拐杖、輪椅等,但其實不然。所謂的輔具,就是可以幫助使用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提升使用者生活品質的輔助用具。舉凡我們使用汽車代步、拿筆書寫、穿衣保暖、輔助閱讀的老花眼鏡;又或是登山時腳扭傷,隨手從地上拾取一枝粗樹枝協助行走,都算廣義使用輔具。而銀髮長者因生理功能的退化,對輔具需求甚深,須格外重視,因而老人福利法第23條即指出,為協助老人維持獨立生活之能力,增進生活品質,縣(市)主管機關應自行或結合民間資源辦理輔具服務。
 馬祖的老年人口數相較其他地區之比例偏高,為服務眾多長者,公部門實有必要積極成立輔具的資源整合中心,提供經濟實惠的租借服務。輔具的使用並非固定不變,經常會因為使用者的生理機能功能情況變更而有需要進行調整,甚或是長期使用會有損壞須面臨汰換;但輔具的售價不斐,動輒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倘需經常性的重新購買或修繕,所耗成本往往並非一般家庭能支付,若購買後發現不甚合用而重購,更造成使用上的效益不經濟。設若能以租借方式替代購買,不僅在經濟開銷上大幅降低,更能針對長者不同階段生理需求採用合適合宜的輔具,添增生活上更多的便利性。
 另外,當輔具功能不敷使用時將面臨丟棄的情形,不僅造成浪費,更產生許多不環保的缺憾。當長者的生理狀況改變、或是使用後感到不合適等,輔具的需求也隨之移轉,但因涉及個人衛生習慣與個案需求之差異,要將舊有的輔具轉送予他人尚非易事,終將淪為垃圾回收物,成為環境的負擔。而輔具租借的服務除提供多樣合適的選擇,更能透過專業的紫外線消毒,妥善清潔、維修,供下一位使用者安心使用,讓每項輔具的使用效益達到最高,降低對整體環境的衝擊,使資源得以永續。
 提供長者們適切的輔具服務以提高生活品質,是建構友善銀髮世界的第一步。公部門除編列預算購置輔具提供租用服務外,更要能積極整合私部門之輔具資源,甚至進行跨縣市聯盟,讓全國的輔具資源能流通,得以用最有效便利的方式取得器材,協助長輩們的行動。建構長青養生島嶼是我們的願景,輔具資源的重視則是踏實踐履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