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立使用者付費的習慣

  • 2016-04-27
 台北市近來頗受爭議的政策就是使用者付費,停車格全面收費、取消YOUBIKE前三十分鐘免費、取消軍公教優惠入館、水費漲價等,還有尚未獲得新北市同意的公車票價調漲,一連串漲價聲硬生生的拉下市長民調,錯誤的本身並非使用者付費政策,而是配套措施不足、政策準備未周,更讓民眾有什麼都漲的錯覺,讓政策陷入推動困難的窘境。
 馬祖推動使用者付費這幾年卓有成效,以若干年前推動使用地下停車場為例,馬祖鄉親早期都習慣馬路邊、家門口隨便停,但隨著介壽商圈的改造,車輛亂停不但會造成市容混亂,也有交通安全的問題,在禁止人們路邊紅線不可停車的前提,縣政府先建置地下停車場,但初期即便停車費相對低廉,但願意付錢的還是極少數,配合警察開單後,方逐步引導民眾將車輛停到停車場。
 由於國內多數博物館都採收費模式經營,因此民俗文物館幾年前就被建議應該收費,導覽手冊及語音導覽均已展開建置,而定價策略也多所討論,長期免費的場館要收費總要歷經諸多討論;惟文物館定價策略,成功的讓在地反彈降到最低,最重要的配套就是縣籍民眾免費,讓在地鄉親完全沒有剝奪感,而觀光客40元的收費又不會造成負擔,也讓這次的收費政策沒有產生阻力。
 以公共管理的角度來看,公部門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大都具有公共財性質,鑑於公共財的性質,政府機關又大多以免費的方式提供服務,因而容易產生很多弊端,如搭便車的心理,服務使用者只希望享受共財的利益,卻不願意支付任何費用,造成公共品質的低落。而政府機關的預算如果甚為拮据,無法進行服務品質改善方面的投資,則民眾的抱怨日增,對於政府的向心力會降低,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基於此,對於使用者服務的顧客酌收若干費用,是公共政策中經常使用的管理工具。
 再以南港機場前停車場為例,只要是連續假日或旅遊旺季,停車場總是大爆滿,停車位一位難求,許多送機、接機的車輛就直接停在車道上,摩托車也是直接丟在航站前方,騎士就直接搭飛機去,也就造成機場前停車的亂象。
 過去也許因為供給超過需求,因此無論是長期佔用或當私家停車位都沒人管,但隨著馬祖觀光旺季的到來,停車位的周轉率就很重要,這也是台北市在巷弄停車格收費的起始,過去長期佔用巷道的車輛,因為收費就放棄佔用,讓晚上回家的民眾更方便找到可使用的停車格。南竿機場前設置停車格的目的,是為提供搭機或接機民眾使用,為避免白天被民眾佔用,讓真正要使用的民眾不能使用,也許建立白天收費時段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使用者付費主要是基於權利分享與責任分擔的對稱關係,當使用者享受某項公共設施時,相對的必須分擔一些使用的費用以達到以價制量或分流的效果,使用者付費的目標在於減少公共財在使用上的擁擠與損害,以達到經濟效益。馬祖民眾擁有許多免費的設施服務,正是生活在馬祖的小確幸,但有政策需求時,建立使用者付費機制也是必要的公共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