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觀光要能和世界接軌

  • 2016-05-10
 國際化的地球村把世界縮小,現代的觀光除了側重國內市場外,更須積極把觸角往世界各地蔓延,才能真正提高我們的能見度。常見的國際化作為,除了用微笑當作共通的國際語言,莫屬在各路標指引與旅遊導覽資訊上加註多種語言文字,讓外籍觀光客能快速對在地有進一步認識了解,拉近彼此距離,給予印象加分。
 據載,國內很多條道路的外文譯法大相逕庭,有的用羅馬拼音,有的一半直譯一半音譯,讓外籍遊客看得一頭霧水,直呼不知所云。另外,台灣某一個火車站門口標示歡迎來旅遊的英文看板,被發現是用道地「中翻英」呈現,雖然在文法上沒有太大錯誤,但卻成為外國人會心一笑的「趣味」。
 要做就要做好、做正確,第一次就做對,才是確保觀光品質的不二法門。國際化的真正蘊底並不是有輔以國外語文為媒介就算成功,必須真正用心從外國人的思維與文化來進行文字表達,用它們可理解的表達方式推廣我們的美豔風光;畢竟,文字的珍貴不在使用人數多寡,而在於能傳遞訊息才具有真正意義價值。因此,全面檢視各地的導覽觀光指標與文宣,透過各專家學者的討論,研謀出正確有效的外文表達方式,是塑造出友善且國際化樂活島嶼的不二法門。
 眼尖的鄉親不難發現,近幾年來四鄉五島許多觀光景點的路標或導覽解說牌陸續增加許多外國語言,除了中文簡體字外,還有英文、日文、乃至韓文等,添加不少分數。不過,仔細端詳,除了少數在文法上有待斟酌商榷外,比較常見的狀況為景點名稱的英文拼音夾雜純粹中翻英、英文專有名詞、甚至是出現把福州話翻成英文拼音等狀況,用我們在地人思維來看或許不覺得奇怪,但立於老外眼中,常常是霧裡看花的困窘。更至為尷尬之處,是外文單字拼音錯誤、大小寫未注意、甚至是缺字的現象,使得最基本的文字表達出現紕漏,影響世界旅客對我們的信心。
 各地營造觀光國際環境的用心大家都感受得出來,沒有人願意在這波和全球接軌的洪流中被邊緣化,但光是用心還不夠,必須要細心與細緻,才符合水準之上。
 做國際生意並不單是光有噱頭就足以吸引世界遊客,還必須在處處用心與深耕。我們期待日後能培育更多鄉親外語能力,以及養塑更多外文能力的導覽人才,共同投入國際化觀光這塊領域的經營,也相信只有用心,才有翻轉提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