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限漁與增殖放流同樣重要

  • 2016-06-09
 縣府建設局今年擴大與大陸合作推動魚苗放流,日前兩岸聯手放流上百萬尾魚苗,為幾近枯竭的海洋資源注入一股生力軍。兩岸的漁業生態維護合作已行之有年,如此大規模的放流還是第一次,但光靠增殖放流無法讓海洋資源達到快速復甦的目標,未來兩岸應致力於限漁工作的落實,才能釜底抽薪讓海洋資源在自然的力量下達到增育的目標,若不能落實限漁,再多的放流也不敵過漁的威脅。
 兩岸近年來為恢復及保護漁業資源,致力推動魚苗放流以增裕漁業資源,為進一步促進兩岸漁業資源合作,依據「關於冷水性魚類養殖技術和漁業資源養護合作意向書」已建立「維護兩岸共同漁業資源,共創漁業永續發展」的共識。大陸被視為漁業大國,由於人口眾多消費需求量大,過漁的問題在大陸已經讓傳統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產壓力,取而代之的是養殖增生產業;以人工繁殖來補充野生動物的資源量,雖是維持野生動物族群永續的手段之一,但是面對全球過漁的捕撈事實,放流的效益也向來被存在嚴重質疑。
 根據專家統計,放流的小魚苗存活率一般不到三成,增殖放流固然對增生海洋資源有助益,但若沒有適當的限漁政策配合,可能事倍功半。由於人類對水產品需求日增,現代科技讓捕魚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效率,許多珍貴的漁資源在沒能繁殖下一代之前就被捕殺,根本來不及長大,這是放流後最應該思考的問題。兩岸如何透過更有效的協商機制讓限漁不僅是口號,還要具體落實才是正本清源之策,讓大海有機會休養生息才是推動海洋生態復育的最有利手段。
 除了過漁之外,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海底生態系統的破壞更是日漸嚴重,澳洲著名的大堡礁本是很多海魚賴以生存以及繁殖下一代的棲息地,如今因為海水暖化造成珊瑚礁白化死亡,生態丕變所產生的連鎖效應恐怕已經到了回天乏術的地步。其次全球工業化造成海洋生態環境大污染,漁場遭人為破壞嚴重,過漁現象讓近岸海底佈滿各式廢棄漁網具,對魚苗棲地造成嚴重的傷害,此時放流再多魚苗也是助益有限,我們應從根本問題下手,單純放流或許只能減緩枯竭速度而難以達到全面復甦海洋生態的目標。
 兩岸重視漁業合作是好的開始,期望在復育投苗的同時,能再進一步針對限漁做更有效的合作與呼籲,禁漁期的規劃與落實刻不容緩,漁業政策再也不能迴避這個區塊,從制度面來檢討現行的漁業政策是否洽當,如此與增殖放流相互搭配才能進一步達到復育增生的最終目的。根據聯合國調查報告指出,在世界各國捕魚科技日新月異的威脅之下,最快至2025年海裡將捕不到魚,且近世紀來已有上千魚種面臨絕種的命運,全球的海洋生態正在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走向滅絕的地步,6月8日世界海洋日,人類除了掠奪之外,我們為海洋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