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當海洋染紅 當陸地枯黃 當天空灰濛

  • 2016-06-14
 經濟發展提升人類社會的生活品質,但過度的開發與利慾的渴望將使私心無限膨脹,除了造成社會的治安紅燈,更讓黑手延伸至大自然的環境,造成一幕幕的環境犯罪,葬送我們賴以生活的天與地。
 環境犯罪泛指非法破壞、貿易、竊盜自然資源、傷害環境的犯罪,經常是無法逆轉回勢的傷害。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的評估報告指出,環境犯罪的成長速度比全球經濟成長快兩到三倍,野生物盜獵、走私、非法伐木、盜採礦物和濫倒有毒廢棄物等情形,每年以5%至7%的速度攀升,相當驚人。環境犯罪乍聽不痛不癢、也沒有即刻的感受,但這項問題僅次於毒品走私、仿冒、人口販賣,規模甚至比非法小型軍火貿易還嚴重,容不得輕忽怠視。
 很遺憾的,近年來部分不肖人士為滿足口腹之慾及經濟利潤的追尋,做出許多令人髮指與扼腕的舉措。綠島僅剩個位數的龍王鯛,在有心人士貪念的作祟之下大卸八塊,其幼魚除培育不易,更因人類捕獵時使用的流刺網等工具致使不復蹤跡。幾近絕種的澎湖綠蠵龜竟私下透過交易以每隻3,000元價格販售來烹煮,甚至呼朋引伴來享用,相當令人哀慟。花蓮七星潭外海間有海豚遭三叉標槍刺破咽喉,傷口不停滲血,遊客合力將其抬上船後,奄奄一息的海豚居然開始流淚。一次又一次的對環境破壞,就發生在你(妳)我身旁,且隨時都可能上演。
 馬祖的觀光相當大部分是仰賴環境資源,也是觀光客願意賡續來訪的最大動力。但我們要不斷反省與檢討,當外界不斷傳來種種環境犯罪時,我們在環境保護的努力上做了多少著墨與努力。不斷取締只是消極的作為,抓永遠不勝抓,且無法遏止這項非法行為的再生。我們要從源頭思考抽絲剝繭來探討原因,只有真正了解這些問題的初始後,才能有效對症下藥,誠如UNEP代理主任蒂奧(Ibrahim Thiaw)所說的:「犯罪者從貧窮的社群下手,這些社群難以提供家人溫飽,很容易成為犯罪集團的一份子。我們必須透過保護環境、發展生態觀光或農業,幫助這些社群維生。」消極的防治政策僅能治標,惟有從問題背後探討原因,再加上不斷的教育和宣導,才能譜具出有效的環境犯罪防治網絡。
 大家都知道,海洋是馬祖子民的冰箱,也是賴以維生的重要資源。我們要在觀光產業不斷攀向高峰時,同時推出相對應的環境保育和海洋政策,只有兩者並駕齊驅的等同努力下,才有可能讓我們島嶼永續發展,生態得以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