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Facebook(臉書)或Line的帳號嗎?互相加入好友好嗎?」這是當前許多人初次見面的問候語,取代以往「吃飽了沒?」的噓寒問暖,使人與人間的互動逐漸從具溫度的人性情感移轉到冰冷的數位科技,儼然成為打破年齡與國界的新興全民運動。
無可避免的,在資訊科技的數位洪流下,智慧型手機的問世及各類的通訊軟體的研發帶給人類社會零時差的溝通與互動,得以及時在世界的任一端點分享當下的喜怒哀樂,逐步取代過往的電話與傳真,政府單位更見聞到這般的高效率,相繼引入公共治理的運作模式。的確,通訊軟體的出現讓許多人日益「鍵談」,不用碰面也能透過文字與貼圖來傳達訊息,使許多原先怯於人際溝通者在虛擬的世界紛紛活絡起來。更重要的是,這類科技提供免費的網路電話,不用擔心電話費用過高,也沒有過多的時間限制,大受各界歡迎;過往的手機、家用電話乃至e-mail逐漸成為落伍,這些業者們也成為這波潮流下的「受害者」,儘管不願意還是得面對。
用通訊軟體傳達訊息姑且先不論人際間因缺少面對面的互動而造成的疏離感,過度的依賴反而成為溝通上的障礙與困擾。許多人相當喜愛用通訊軟體傳達各類訊息,甚至不乏重要的事情也是用網路來知會;但當另一方訊息沒有即時顯示「已讀」、或是已讀不回時,傳送者多會因此感到焦慮、不安或是氣憤,因而興師問罪,造成彼此關係出現裂痕。但這類使用者多半是假定訊息接收者必定隨時在電腦網頁面前、或是隨時持有智慧型手機且開啟網路連線功能,得以及時回應渠等訊息。具有這般想法者,多具有「理所當然」的思維,缺乏站在同理心考量對方立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忙碌,並非時時刻刻永遠守在通訊軟體上等著對方傳遞訊息;且縱令持有通訊載具,亦未必要開啟網路連線,畢竟仍有電磁波和網路使用容量限制。不論透過通訊軟體發送文字訊息或是撥打網路電話,另一方沒有即時互動並非代表故意冷漠或是不回應,而是很可能有著其他考量或不方便,倘因而責怪對方,無異造成彼此隔閡。設遇有重要情事傳達,除非另一方同步在網路線上與之互動,否則應試圖透過電話撥打親自溝通告知,不僅能更為快速雙向互動,更可收及時解決問題之效。許多人高度仰賴該軟體來傳訊息,所相中的另一個賣點即為「免費」,但遇有正事要轉達時,應透過傳統電話或手機為之較合適,為小便宜而敗事,實為得不償失。
有句廣告台詞是這樣說的:「科技來自於人性。」通訊軟體的出現讓許多人透過手指頭的扭動就能和外界互動,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便利,但卻也造成諸多的冷漠與距離。在資訊治理的當今社會,我們應盡可能在科技與人性間取得一平衡點,別忽略「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體,找回人性的溫暖與熱度。
社論/手指取代嘴巴的世界:科技仍然來自人性
- 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