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盛行的今天,手機、平板、電腦人手一機,要看電影容易得很,但卻沒有當年南竿光武堂、介壽堂及莒光田澳中正堂買票看電影的興奮與回味無窮,省下的零用錢、哀求父母的努力,最後換的二小時的電影時光,「四行倉庫」、「梁祝」、「醉拳」、「搭錯車」等電影,至今都還深深留在腦海中,而舉家前往看電影更是當年極少全家同樂的重要消遣,這些印象卻都隨著時空轉移而消失。
曾幾何時因為有線電視、電腦的普及,大家開始租用DVD回家看,再來現在網路發達,則是手機、平板的天下,馬祖電影院早已銷聲匿跡,留下老舊建築與老舊回憶,不曾享受大螢幕看電影的孩子,無法理解自己喪失了什麼樂趣,更無法體會一部好電影可以帶來多少深刻的人生體會。
自從馬祖圖書館改建後,馬祖開始不乏非常理想的視聽室,加上一些公播的電影,也許無法重演當年的商業電影院的盛況,但依然能夠帶給我們看電影的樂趣。馬祖實際上可以從事的消遣娛樂非常有限,因此馬祖人也自嘲最常做的娛樂就是喝酒、打麻將,確實需要創造更多的優質休閒活動。
在大家不斷的建議下,地方政府也從善如流,展開如介壽堂電影院的計畫,在週末假日播放闔家同樂的電影,讓鄉親假日多個好去處,而暑假到了,文化部或公共電視過去一直有電影播放的活動,讓好電影可以下鄉讓更多人免費欣賞。今年由新竹生活美學館主辦的105年電影藝術分享計畫-螢火蟲電影院,更選擇馬祖饒富特色的刺鳥書店,在原來是廢棄碉堡改建的書店中欣賞電影,誰說不是馬祖獨有的樂趣。
而看電影要看門道,螢火蟲電影院在播畢都有邀請專家進行解析,像是不同分鏡、用鏡、畫面比例、配樂強弱都有不同意義,有的故事情節代表的社會議題討論,儼然就是一堂寓教於樂的社會學課程。
荒野保護協會的李偉文著有不少的親子教育叢書,其中一本電影的生命教育,就是他提到如何在陪伴孩子觀賞電影中教育孩子,他說:「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
孩子在成長歲月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大多都無法有標準答案。於是,李偉文選擇了和孩子一起看電影,從別人的人生故事中尋找答案。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概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是從孩子上小學以後,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刻,對於大部分的家庭大概都不太容易維持了。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每一次一起看電影的經驗,都是親子之間親密的交流。電影之後的討論,更開啟親子之間的對話。電影裡的那些生命片段,滋養豐富了孩子的世界,讓他們在面對自己的生命課題時,更有勇氣、也更樂觀。
炎炎夏日中,如何讓孩子脫離電子產品,增加優質親子互動,專家的成功經驗也許可以參考,帶著孩子一起看場好電影吧!
社論/夏日電影院 帶著孩子看好片
- 201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