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深化社區營造 創建地方文化魅力

  • 2016-09-11
 原有的城鄉特色,由於社會長期追求經濟成長,使得地方個性與面貌逐漸模糊,甚至造成環境脈絡與紋理的嚴重破壞,使得城鄉聚落風貌漸趨一致,在地景觀特色漸漸褪色,記憶失去連結。近年來,積極推動社區風貌再造與社區營造,從理念的推廣、人才的培育及文化的保存,公私部門與民間團體集結投入社造工作,並鼓勵在地民眾共同參與,目的就在於鼓勵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讓各地方社區建立屬於這個社區的意象,進而厚植在地特色,強化文化競爭力。
 社區規劃營造,「人」通常是最大的癥結及變數。如何將社區營造成居民希望的樣子,並兼具永續性及前瞻性的發展思維,可謂是「知易行難」之舉。諸如,大家都知道要強化在地民間組織與社區居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懷及參與,形成社區共同體的意識,並以在地人、文、地、產、景資源營造新的生活文化,塑造適宜當地的環境特色空間,振興地域的生機與活力,但有想法是一回事,如何形成計畫、獲得奧援、落實作法,便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此,為符合社區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如何擴大整合相關資源,共同協力以延續推動文化藝術扎根,藉由引進新文化力量強化交流,以提升創新能量,豐富地方文化多元性及展現文化治理之目標,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未來虛擬網路社群極可能取代傳統社區組織,成為新世代族群參與公共事務重要媒介;近年來,亦有在地青年進入與回歸村落,運用創意,為村落注入文化活力,提升在地文化及藝術活動機會及參與意願,更盼能逐步改善村落文化及經濟的發展環境。除了借重新一代青年的熱誠、創意及專長,另也可藉由參與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項計畫,促使其對政府施政規劃有所理解及感受;此外,透過社造人才的整合及善用,分級培力擴大人力資源之運用,還可引發更多社區投入社造工作。讓社區透過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的循環歷程,深化組織人才的培育工作,創造在地文化新活力。或借由擾動與互動,讓社區跳脫既有的思考模式,發展社區的創新觀點與自我特色。
 社區總體營造,不僅僅是一項文化政策,更是提供公民參與社會最重要的基礎建設。近年來,民眾藉由社區營造各種機制參與社會公共議題,從認識自己了解在地,乃至學習如何解決地方問題,及落實文化平權,重視各族群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使社會整體向上提升。鑑此,為持續厚植在地特色,強化文化競爭力,應引導多元的創意與跨域專業的媒合,持續不斷的提出各項實際改善行動,讓各方能量能落實於在地經營上,有故事就有價值,以更多的創新作法,普及藝文資源與提升文化生活公平參與機會,深化社區的價值建立與互動模式,創造產業價值與認同價值的最大化,才能共創地方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