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加強環境教育與宣導 落實環保政策

  • 2016-09-25
 科技的昌明,物質生活的躍進,固然為日常生活帶來無窮的福祉與方便,但不可諱言亦相對產生了負面的效應,塑膠製品就是最好的證明。
 塑膠產品的問世,無疑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民眾到商場購物,將貨品裝在塑膠袋就能輕輕鬆鬆的帶走,非常的方便。
 但是,凡事有利必有弊,塑膠製品與保麗龍產品儘管有其相當的便利,也有其負面的弊端。因為這些產物不像一般紙張容易腐爛,即使埋在土裡經過幾十年時間也不易腐蝕;如改以焚化方式,也會產生大量戴奧辛毒素,瀰漫在空氣中,危害到民眾呼吸系統,戕害身心健康。現在國內各地每天所使用的免洗餐具數量,堆積起來的數量就十分驚人,如不加以限制或禁用,屆時加諸於環境的禍害,將是無法想像的可怕,如果要等以後再來處理,相信緩不濟急,於事無補。
 馬祖地區開放觀光與推動兩岸小三通以來,大量觀光客湧入,不可避免地導致塑膠袋與免洗餐具的大量使用。就因為該項產品輕便耐用,更贏得民眾鍾愛,許多商店都在繼續使用塑膠袋與免洗餐具。如果民眾缺乏公德心,塑膠袋不願再回收利用,用了就丟,更是容易造成塑膠類產品無所不在的環保災難。
 許多問題的存在,常常取決於觀念能不能變通。這可從「垃圾不落地」政策得到證實,起初剛推動大家都感到非常不便,因為原先可將垃圾置放於門口,讓清潔人員每天來收取,居民十分便利。但這項辦法亦有不良後果,一旦清潔人員有事未能按日收取垃圾,這些垃圾所散發的異味相信是人見人厭的,今日「垃圾不落地」政策的推動,就紓解了民眾的困擾。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尤其好習慣的培養更是當下民眾所應及時具備的。
 環境問題之減少與解決途徑之一,仍靠全民力行的環保儉樸生活。根據多項調查顯示,民眾或學生在生活上之環保認知,如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環境清潔等已有普遍性提高,但落實到生活習性則仍然貧乏。塑膠材質產品使用後,未回收或未進行產源減量造成的生態環境衝擊很大,為了萬代子孫的幸福,為了地區有個美好的未來,塑膠類廢棄物引發的環境污染必須從源頭減量政策,同時運用命令管制、經濟誘因及社會工具三種決策來解決,藉由各種管道進行環境教育與宣導工作,促使生產者、販賣者及消費者學習人與環境間之關係,進而改變生活消費型態。當人人從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著手逐步改變拋棄型之消費型態,重複使用產品,減少購物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之使用,才能邁向環境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