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做好小細節才會帶來大觀光

  • 2016-11-04
 讓觀光人潮不再四季分明是各縣市無不積極努力的目標,期許能讓每日都成為旅遊的好時機。爾來舉凡金門縣推出的消費券,至盼把霧鎖金門變觀光;或是桃園和宜蘭共同推出的北橫綠色旅遊等,都能見到各地在觀光旅遊上的努力。
 但要讓人潮賡續不墜,除了積極號召本國民眾的來訪,就屬吸引外籍旅客的駐足;而最重要的莫過於在小細節上的重視,創造友善的環境。外出旅行的遊客們來到異鄉人生地不熟,最期待的就是能有指引的資訊,能告訴他們該如何展開這趟旅程,讓出發有個方向;再者,就是能在渠等生理上不方便時有相對應的支援設備,使暢行無阻。
 的確,雖然手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但缺乏口語的溝通尚嫌不便,語言仍為爭取國際觀光首要的渠道。馬祖擁有許多自然與人文的特色,但若無法透過能讓外國遊客理解的語言來訴說,將使美意殆失,讓旅遊品質大打折扣。我們自詡為國際觀光島嶼,基本上就該有多國語言的文宣資訊、網頁及硬體設備指南,好讓嬌客們快速掌握訊息;同時,也要培訓具有第二外語專長的導覽人員,乃至鼓勵各旅宿或交通運輸業者進行外語的學習,能和外賓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對話;至為深層的,期盼鄉親們都能投入外語的學習,除了無庸害怕外國人問路或對話,也能給予他們留下深刻印象,做好國民外交。
 隨著外國散客來馬祖自由行人潮的日益增加,走進民間餐廳品嚐小吃美食的機會也上升,因而菜單國際化的需求也隨之添增。用同理心角度思考,倘若我們到國外餐館,面對找不到熟悉中文字的菜單,且店家無人能用彼此熟悉的語言溝通,除了為無法愉快的進行點餐和享用美食感到苦惱,更增加了許多恐懼感,深怕端到面前的是自身不喜歡的「地雷食物」。職是,若我們能在菜單上增設其他外國語言的版本,抑或是用圖片方式來呈現,將使外籍旅客們能更快速理解每項食物的內容,甚或至少離想像不會差異太多。
 面對行動不方便的旅人,景點的各種輔助設施也該完善齊全,協助他們在移動上的便利性。更具體的說,並不是單有電梯、手扶梯、輪椅斜坡道等無障礙設施即大功告成,還要這些器具上的使用便利性與實用性才算理想。像是若電梯空間狹小,不利輪椅使用者進出與迴轉;或是坡道的濕滑與骯髒,使行動不便者卻步等,在在都會影響旅客們的觀感,對營造國際級的觀光環境是相當大的傷害。
 觀光是最簡單的事業,也是最困難的事業;觀光是進入門檻最便捷的工程,也是最困難的工程。我們一再的呼籲,觀光二字講起來簡單,但真正做得好又受歡迎者確實不容易,關鍵原因就在於對旅客們的細心程度。廣納國際遊客是我們必經的道路,與此同時,要從同理心來進行每項細節的規劃,才能走出不一樣的道路,持續在海洋中揮舞馬祖觀光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