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馬祖的觀光轉機

  • 2016-11-16
 北竿在后澳沙灘要堆出心型石滬一案,在網路上引發諸多討論,一方認為為了推展北竿觀光,讓馬祖最近夯到底的藍眼淚更具話題性,另外一方則是批評破壞自然景觀,或是拾人牙慧沒特色,正反的聲音都有,在此我們並不作論辯,也沒有定論,但可以確認的是馬祖觀光在大家尚未準備好之際,因為藍眼淚的一時名聲,引來大批人潮,在搶發觀光財之際,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層出不窮,政府有責任整合地方共識,描繪馬祖未來要朝向的觀光藍圖,帶領大家邁向正確的道路,而非拚命做無謂之工。
 台灣正面臨重大的觀光轉型之際,過去醉心於陸客的人數,拚命的搭建硬體,從南到北都可以看見一樣的老街與相同的商品,沒有營造出可以吸引觀光的特色,這樣的做法在陸客因為政治因素一夕之間消失後,閒置的遊覽車與導遊,乏人問津的商店隨處可見,無計可施的觀光業者轉而向政府抗議,但抗議有何用,這種現象非一日造成。馬祖觀光發展較台灣慢了一步,因此眼見為憑的例子,必須要深以為戒。
 用一天一個面貌來形容馬祖一點也不為過,新硬體建設在馬祖確實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公部門雖然還有簡單需閩東式建築來自我約束,但型式各異,民間就完全自由發揮,白色建築突兀在一片澳口之間,或是如同101高樓般聳立在村落,馬祖澳口確實風貌早已呈現崩解中。許多歐洲國家甚至是大陸,都有明確的新、舊城區的分別,如英國愛丁堡、波蘭華沙、捷克布拉格等,以愛丁堡來說一棟棟的古堡像極了哈利波特的場景,新城區則充斥著現代化的高樓與商店,這樣的分布完全滿足遊客的體驗旅遊需求。
 日月潭曾經是陸客造訪的前三名,因應陸客的銳減,地方政府提出要將每年吸引超過兩萬人的泳渡,從一年一次增加為一年三次,對於南投縣政府的突發奇想,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就提出,日月潭面臨的轉型挑戰是危機也是轉機,也是台灣整體觀光產業的縮影,他的看法是既然有人認為騎車環島、登玉山及泳渡日月潭是台灣人一輩子必須要做的三件事,何不思考讓更多人參與,包含各國人士,完成一生一次在日月潭游泳的夢想。
 亦即是降低高難度運動的門檻,可以設定僅女性可參與的一千公尺或青少年成年禮的一千五百公尺等,擴大吸引不同族群來日月潭游泳,分眾化的經營、優化顧客體驗並提供加值服務,有效的形塑泳渡日月潭的國際運動行銷體驗品牌,成為日月潭永續的觀光財。
 馬祖在歷史的軌跡中,擁有與台灣迥異的觀光資源,一村一澳口的閩東建築、兩岸對峙的戰地風貌地景、海天一色的島嶼風光,這些都是其他地方無以比擬的優勢,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但拾人牙慧反而讓原來的優勢消失,東莒在沙灘踩著星沙就是極浪漫的體驗,馬祖可以創造專屬馬祖的浪漫;遊客在體驗傳統之際,也希望享受現代化便利的設施,因此星級旅館興建概念由此而生,但也必須同步做好分區保護傳統聚落的工作,否則當芹壁不再是芹壁、大浦不再是大浦,只有星級飯店是無法吸引觀光客的,所有提供遊客的食衣住行都是建立在我們擁有的堅實觀光財基礎上。
 此刻的馬祖正面臨觀光發展的十字路口,要向什麼方向走,政府有責任說清楚講明白,給予民眾清楚藍圖,馬祖地小人稀,保護永續發展的觀光資源是每一個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