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我們的漁場 馬祖的未來

  • 2016-12-07
 原擬雇用大陸漁工船距岸一千公尺外作業調整為五十公尺,在地方大聲疾呼下暫時告歇,惟實際上台灣漁業危機重重,不管是沿岸、近海或遠洋都非常慘澹,各國無不開始積極作為,為我們的海洋資源保留最後的生機,馬祖與海緊密相依,永續海洋生態是責任更是義務。
 北竿鄉親之舉其實一點也不為過,為了捍衛自己的漁業資源,世界各國對漁類資源和保育問題時有紛爭,最有名的便是鱈魚戰爭,當時北歐冰島及英國因為爭奪鱈魚海洋漁業資源(歐洲的鱈魚產區主要集中在冰島海域)而引發了三次戰爭,時間長達近二十年,最終由冰島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大勝利,保住200海浬內的魚類資源。
 中國大陸違法跨界捕魚事件時有所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中國是第一捕魚大國,2012年成為全球最大海鮮消費國,自1980年代起中國沿海的主要捕魚區就已被過度捕撈,中國沿海生態系統健康率不到16%,面對自家的海域捕不到魚,大陸漁船自然傾巢而出,馬祖因為與大陸接鄰,受害匪淺。
 日前媒體報導台灣沿近海漁獲量少的可憐,已幾近成為無魚島,在漁市場或魚貨直銷中心所購買的魚,多數來自國外進口的冷藏魚而不是現撈,而這樣的情況已經存在多年,卻因中央政府的不重視,而讓情況日益嚴重。
 台灣幾近淪為無魚島原因主要有,漁業執行力不佳使得非法漁業依舊,不僅國產鰻苗走私猖獗,在國內雖然漁業法已經明定離岸3浬內,禁止漁民使用底拖漁法、三層網以及電魚、毒魚等,但是仍有漁船違法,使用大小通吃且破壞魚類棲息地,加速沿近海魚類資源枯竭;台灣每年編列大筆經費實施魚苗放流、人工魚礁投放、資源復育等卻未經詳細評估和考核,亦未能發揮效果。無法有效執法一直以來都是守護海洋最大的困境,即便立法再周延也毫無作用,至今海洋生物的保育經費還落在林務局,中央政府之重視可見一斑。
 馬祖要永續海洋資源,劃設海洋保護區並落實管理,是復育海洋生物多樣性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以位在西太平洋的島國帛琉為例,去年便將經濟海域的八成面積劃設為海洋保護區,總面積達到五十萬平方公里,嚴禁採礦及漁撈等利用行為,成為全球第六大禁漁區,剩餘的區域也只開放本國漁民和小型漁產業者,並限制出口量。
 不過台灣有上百個根據不同法令所劃設的海洋保護區,但因欠缺長期生態監測,也未能落實取締及管理,無法發揮應有的保護效果。從地方自主發起的作為可以有效強化,2013年小琉球漁會自發推動禁用刺網,促使屏東縣政府跟著頒布「距岸三海里禁用刺網政策」,禁止所有刺網魚具進出漁港,減低巡查人員在海上判斷及執法上的困難。
 過去我們靠海為生,如今海洋已然脆弱不堪,需要我們守護,也許可以海洋觀光逐步取代漁業,讓海洋成為馬祖永遠的夥伴,澈底遏止破壞性的捕撈,屏東、宜蘭、基隆等地區均已逐步展開各種刺網退出的工作,為了保護馬祖周遭海域生態,馬祖有必要積極展開各項保護海洋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