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PM2.5喚醒我們對環保問題的重視

  • 2017-01-06
 近幾日,馬祖地區PM2.5濃度偏高,空氣品質受到嚴重影響,衛生福利局隨即發布警訊提醒,鄉親身體不適等症狀,應避免戶外活動及體力消耗,以做好健康防護,避免受到感染。
 在氣候全球變遷的風險社會下,空氣品質的污染成為人類的隱形殺手,鯨吞蠶食民眾的健康。邇來常見的PM2.5(particulate matter),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體積細微到比人類的頭髮直徑小30倍,可入侵人體肺部,甚至可能永遠停留在肺泡裏,除了對呼吸系統造成衝擊,對心血管、神經系統等都會有相當致命危險,特別是當有害氣體、重金屬等溶解在血液時,對身體殺傷力更佳顯著。長期暴露在PM2.5中,更會增加引發心肌梗塞、中風和心律不整等的風險。
 PM2.5來源是人為的火力發電廠、石化工廠、一般工廠所產生的原生及衍生性的懸浮微粒,主要仍是來自工業化社會的結果,是科技進步下所付出的代價。過去一再呼籲的環保觀念之所以鮮少被注意或關注,主要就在於尚未發生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危機困境,終致淪為口號式的吶喊;PM2.5因使你我生活上造成相當衝擊,人心惶惶,如同當頭棒喝,當問題發生時立刻成為矚目焦點。
 到底,我們的環境逐漸在改變,不再如曩昔的富饒充沛,面對的是大自然無情的反撲。據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指出,亞馬遜林將成草原、全球物種加速流失、食物鏈頂層動物加速流失、北京馬拉松霧霾中開跑等,都是近年來重大的環境新聞,若我們再缺乏危機意識,一切的一切將淪為自食惡果的人間煉獄。過度的開發、濫墾濫捕、恣意的廢水廢氣排放等,都是這些困境的元凶,但很諷刺的,我們卻是把自己推入深淵的那隻手。
 雖然馬祖PM2.5問題主要並非我們自己造成的,但卻也敲響警鐘,喚醒環境保護問題的存在。為提振馬祖的發展,賡續的建設確實是必要的過程,也是無可避免的階段,但誠如本報先前不斷的呼籲,要思考如何在兼顧生態中取得平衡,並把環境受到的影響與損失納入成本效益計算,才是真正的營利收益。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2項: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預算法第29條:行政院應編製綠色國民所得帳,即是在說明這項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