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已經來臨,政府正積極推動長照2.0來因應。大專院校紛紛開設長照相關科系,卻面臨招生不易窘境。主要在於國人誤以為長照照服員就是照顧失能老人病患,和現在外籍看護一樣得負擔過多勞力,沒有遠景而不願就讀。預估台灣到109年65歲以上失能者將突破60萬人,需要長照照服員將超過6萬人,現在的外籍看護不到3萬人,未來將出現嚴重供需不平衡,所以急需培育照服員。
長照2.0的理念為在地老化,建立從家庭、居家、社區到機構式照顧的多元連續服務,讓失能的國民能夠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安心享受老年生活,同時得到完善的照顧服務。長照2.0除了擴增服務對象,服務據點也將會陸續增加。然而,目前從事長照服務的人員僅有兩萬多名,勢必難以支撐政府的長照需求;該如何補足這嚴重的人力缺口,是當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辛苦、低薪、沒有尊嚴和無發展的工作,年輕人不太願意去做,但辛苦、高薪、有尊嚴和前景的工作,年輕人還是願意做。當大家把長照照服員視為有專業、高福利並對社會有貢獻的職業時,自然就會有許多人去報考長照相關科系,自可解決長照2.0將面臨照服員和失能者供需失調的問題。台灣人口老化為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改變,若長照就業環境無法改善,人力不足現象必將隨著逐漸上升的需求而更加嚴峻,長照2.0上路,當務之急在於使更多人願意投入長照。
長照對象不完全是失能臥床患病者,也有些是生活無人照料的失能長者。這些長者通常會擔心生活,沒有親情陪伴,而覺得寂寞無助,這時候照服員就可提供專業問候、關心,能發揮療癒效果,甚至能部分取代子女的功能。照服員需要整合式專業,以服務對象為中心,瞭解其需求、協助他們的日常生活運作,最重要的是提高生活品質;除了生理方面的照顧,照服員透過聊天、陪伴就醫等,與服務對象常會建立一種無形的信任感,滿足長輩的心理需求。為因應長照人力短缺,必須要把照服員賦予專業化角色;並提高照服員專業薪資和福利,不要把照服員視為低薪勞動人力。
滿足長照需求,除了持續透過職業訓練體系培訓照顧服務人力,鼓勵中高齡及二度就業人口從事照顧服務工作,以及鼓勵年輕世代投入,儲備長照人力外,加強宣傳照顧服務員其職業價值與意義,提升其尊榮感,增進社會大眾對照顧工作精神與價值之肯定,強化照顧服務員專業形象,才能提升照顧服務員的社會地位認知,吸引更多人才投入。
社論/長照2.0在地老化 加速培育照顧服務人力
- 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