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民主社會,對於一件公共議題,言論市場上應是支持者及反對者各自表述及維持靜態平衡,但我們長久以來從地方觀察卻發現,熱門輿論的呈現往往是失衡的,而且通常在政策形成過程中開放場合如公聽會或說明會,民間所謂的參與度向來偏低,待政策做成決定或工程規劃定案,開始有初步成果呈現時,聲音最大、反對多流於個人看法,但對地方建設是毫無助益。
長久來看,這樣的放話型態,對地方未來發展並非良性;其實近10多年來,地方政府早已配合民主生態的發展與成熟,不論是地方局處或是中央駐馬單位,要推行一項政策或規劃一項工程,都會於定案成形之前,赴當地或各鄉舉辦說明會或公聽會,這個過程相當的重要,不僅是展現對民主社會的尊重,也是最能採納民意、規避閉門造車風險的一個關鍵。
但根據觀察,不論公聽會或說明會,出席者其實並不踴躍,甚至重大政策或工程也是這樣,門可羅雀、反應冷淡不說,甚至連交換意見時間也是一片寂靜,自然讓主辦局處覺得大家沒有意見,或是不同作法上似乎沒有差別,承辦單位可能為了預算執行壓力及整體進度,就結束意見採納階段,繼續推動工程或政策的下一步,而且往往就是上網招標或實施。
我們非常希望看見意見市場自由活絡,由正反雙方提出理性論述,來評論一項政策對錯與否及一項工程是否得宜。但很難理解的,地方對於公共政策及議題討論及看法,大多數人的聲音反而是沒有聲音,這樣的失衡生態,其實對地方的民主生態與發展並非好事。
過去受限於軍管體制下,社會大眾沒有評論空間,回歸地方自治後,言論也重回自由懷抱,經由大家公開表達意見,去異求同達成的共識,才更顯得彌足珍貴。
其實馬祖並沒有黨派、路線之爭,未來出路更該是全面性的發展,對於任何一項公共事務,說明會的反映是一項重大指標,如果人數少聲音小,承辦局處無法掌握社會上對此政策或工程的支持與否,這也是意見領袖躲不掉的功課。
民主社會應保有不同意見表達的空間,但也要嚴防言論市場的失衡,當可有不同看法或意見,應力求在政策及建設形成之前提出,先藉由正反雙方磨擦出火花,再經由整合尋求共識,這才是民主社會的常軌,也是能讓地方持續向前的動力。
社論/避免言論市場的失衡
- 20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