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避免過度修繕 聚落保存不走樣

  • 2017-11-05
 形塑馬祖的重要印記之一,就是有形及無形的豐富文化資產,包括保存完整閩東傳統建築、聚落,以及戰地景觀。傳統建築傳承著前人的智慧與生活經驗,建築與聚落的形成反應社會和成員需求的場所,具教育與文化承襲的功效。然而,避免過度觀光化的反噬,須從無形文化的保存與社區培力中推展。傳統建築不單僅是空間的使用或再利用而已,更應挖掘出其豐厚的內涵與文化特色,作為價值潛力開發的核心。唯有適當的建築再利用配合蘊含文化的操作,才能永續經營,也才是文化作為觀光驅動力的正確方式。
 馬祖傳統建築,表現出不同時期的空間格局、造型及裝飾外觀,可說是記錄了馬祖的歷史與文化。因此,維護它是為了保存活生生的歷史證物、傳承屬於馬祖的文化體系。隨著當代發展需求下,適性的再利用,則是讓此些傳統建築歷史證物能永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只有積極「活用」才能「再生」,因為建築是為人所使用,機能的活化將其原有空間持續給予新生命力,才能真正延續其生命,讓其歷史與藝術價值能就此展現,若為凍結式保存,則可能走向逐漸凋零的命運。
 馬祖人文特色之美,其中之一就是舊建築的多樣風貌,為了維繫這些特殊的地景,在政府鼓勵修復下,經過一番巧思改造,在傳統聚落中傳承著文化之美,再利用後呈現出建築的歷史特色與建築生命力。這樣的過程,正是近年來文化觀光的重要手段之一,因為,傳統建築所具有的歷史空間、文化氛圍無可取代,它的一磚一瓦乃經過時間的淬鍊,它的價值在當代應該被適當的維繫與利用,而非單純的憑弔讓其凋零。
 因此,傳統建築維護的過程必須建立在歷史價值的保存前提下,再利用舊建築必須保持其特殊的典雅風格,不論是材料、裝飾、增改建時,都應著重歷史風貌的保存,維繫其歷史與文化特色。工程與技術上則須避免激烈的改造與破壞其歷史性特質。放眼望去歐洲各國的歷史城鎮,藉由建築空間的改造賺取觀光財,但均能維持整個建築與城鎮的歷史氛圍,每年吸引數百萬甚至千萬人次的遊覽,創造龐大商機。另外,像是大陸福建的土樓、雲南麗江古城等地,也都是因為其建築與聚落建築群的風貌特色,營造發展再生的契機。
 近年來,馬祖急速的現代化發展,在保存與開發中拉鋸,傳統聚落與人文風貌亦受到極大影響。如何將聚落保存、古厝保存成為居民的共識,以及政府對傳統建築的維護及再利用,包含各種獎勵補助政策、周邊配套措施與後續的經營及規劃等,主責單位應積極推動並處理,主動善待傳統聚落與文化資產,期使古厝保護與文資維存、觀光遊憩及地方經濟取得平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