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不論在家庭、在人際、在工作上的互動都是在學習,在學習中最具影響力,不是在溝通力,在於學習力。在多元民主社會,以及自我高漲意識中,你有在當聽眾嗎?要不固守己見,要不不願碰觸,一則無法提升自我價值,二來無法改變自我思維及影響下一代。
角色,不管是領導、是引導或是教導,第1個首要特質就是傾聽,成事不在說,也不在溝通,而在於傾聽。當你面對1件事務,或是接到1通電話,對方徵詢或是請釋,或是開場,你是先說自己一堆理由,還是靜靜先聽完對方敘述,前後至關重要。你若是前者,縱然你是對的事,理由也會減分;做不到傾聽的人,就無法體會與對方心靈相通,並產生新點子或新發現的喜悅,也無法建立創造性的關係。
傾聽,是打開人心的最快捷徑!溝通不是「說」出來,而是「聽」出來的!大家都知道傾聽,但有多少人了解它的真諦!同樣一件事,他可以完成,為何我無法完成,驗證一句話: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在找理由,那把鑰鎖是在傾聽之後,產生新的理解,而不是把責任都推給別人阻擾。
人與事關係根本在於「傾聽力」,擅於當個好聽眾(傾聽高手)卻拙於處理人或推動事關係的人很少見,所以「傾聽力」比說話還要重要;與人談論事務時,對於沒有準備好要當聽眾的人,我們會出自本能地關上「心房」。我們和「沒有準備好要當聽眾」的人之間,或許會有形式上的往來,但無法保有更深入、更具本質性和創造性的人與事關係。
相反地,和準備好要當聽眾的人之間,就能保有更活絡的解決人與事關係。另外,學習的基本也在於「傾聽」。必須先有「傾聽」當基礎,學習才會有所提升或進步。
聽聞過程,我們不必急於辯駁,畢竟每個人的專業領域不一,或許對方看法也是不一。學會聆聽是溝通的第一步,要先了解對方闡述內容為何,以及其論證過程與依據,當聽懂他人想法和立場後,才能進一步判斷允當與否。人與人間會有不同想法或意見的衝突,多半是導因於資訊攝取的有限,或是切入觀點不一,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我們可試著用對方立場與層次思考所言所見,只有在相同或類似頻率上的溝通才會有效。
讓自己當個海綿先吸收,才能使自己提高看事情的角度,勇於接受與學習周遭的各類訊息與觀念,而非排斥。縱使聽聞和己見衝突內容,也要試著去查證和了解,或許對方見解理想,有自身可學習地方。
社論/傾聽勝過說話的力量
- 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