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拜慢活與慢食運動之賜,締造驚艷非凡的觀光景點成為各地方炙手可熱的顯學,無不企盼能藉由旅遊攬勝活絡在地經濟。老街、熱氣球、天空步道、自行車道等元素在競相模仿下幾乎都可隨處可見,逐漸讓這些新鮮感怠失,但公共廁所的營造仍是一線有待開墾的處女地,值得深加經營。
公共廁所的佈建並不為奇,真正的關鍵在於品質與水準;若能將其整理得美輪美奐、乾淨整潔,並吸引目光,相信整體的旅遊環境也諒必令人可期。我們都知曉公共廁所是便利民眾與遊客的重要建設,但長期下來卻淪為鄰嫌設施,主要係缺乏「用心」的維護與整理,僅以及格就好的態度來因應,讓使用者一步也不想停留。換個角度思考,家裡的寢室是我們起居重要的一環,會盡可能打理得乾淨輝煌,同樣是與你我生活密切關係的公共廁所,何以不能比照辦理,給予一個放鬆而有家的自在感。
國內曾有調查指出,許多小學學童會選擇憋尿不去如廁,除了對環境的生疏外,另一項重要因素即為印象中的學校廁所總是灰灰的、潮濕、或是味道不好,寧願忍耐也不輕易前往。向外拓身來看,觀光客群涵蓋了老弱婦孺各層面,倘若自身都對所設置的公廁敬謝不敏、進而遠之,要外界對我們有留下好印象、豎起大拇指,無異是難如登天、緣木求魚。職是,這項關乎門面的設施惟有用人性化的視框來看待,創造一個讓人願意久留、放鬆的場所,方可能促使在旅途上的心情愉快舒暢。
我們認為,真正理想的公廁該為讓使用者能經常使用、且感到舒服與自在、親切便民、甚至是願意久留之處,而非僅環境整潔被評鑑為名列前茅者。不難發現,經常見到許多公廁貼有「特等」、「優等」或「良好」的貼紙,似乎意味著是優異之處;但實際踏進一窺,髒亂與環境惡臭仍常見,讓公部門的評鑑結果失其意義,無以發揮作用。這項結果的出入或許和不同評分指標有所關連,但說到底還是必須回到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與舉措,若難以令人信服與拍案,再漂亮的成績依舊枉然。
始終相信,一個為外界認同與推薦的旅遊環境,細微之處的公共廁所營造必也能深植人心。我們呼籲公部門在大力倡議北疆旅行時,要多花心思與預算在廁所的建設上,導入美學與文化的概念,躍升成重要的觀光景點,讓社會看到我們的亮點。
社論/導入美學與文化的公共廁所來創造觀光亮點
- 201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