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建立長者友善支持環境

  • 2018-01-09
 今年臺灣的老年人口正式超越幼年人口,預計明年就進入高齡社會,並在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意即每5個人就有一個老人,將對財政、醫療、家庭、社福等帶來種種挑戰。讓長輩能夠活得好、老得慢、病得少,將是國家未來努力的目標。
 因應高齡化的社會,許多已開發國家努力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也就是創造對高齡者友善的硬體與軟體環境。老年人無論視力、聽力、反應力、與肢體活動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明顯下降,若能營造適合高齡的友善環境,亦能同時造福視障、聽障、肢障的朋友們。所謂友善環境除了輔具和居家無障礙的建築設計外,若要高齡者願意走出家門,促進活躍,則必須加強硬體及軟體兩部分之無障礙。
 無障礙的人行步道設施、無障礙的運輸服務、以及無障礙的公共建築物與活動場所等都非常重要。然而高齡友善城市,期望達到的不僅是建築物的無障礙,還有包括公共空間以及交通設施的無障礙。高齡者經常從事的活動包括購物、就醫、吃飯、運動、訪友或接送孫子女上下學,因此常去的活動場所包括商場、醫院、餐廳、公園、活動中心、車站、郵局或小學,如何創造這些場域的友善環境,挑戰政府與眾人之智慧。至於偏遠地區或鄉村地區,要做好高齡友善鄉村的第一步就是交通運輸,政府若能加強便捷的交通運輸系統,尤其是公車,不但能方便高齡者就醫購物,也能夠造福全體鄉民與里民。
 創造高齡友善環境,除了硬體的設計外,若沒有好的軟體搭配,或好的維護與使用,徒增浪費。在維護使用方面,要讓人感覺乾淨及愉悅。以公共廁所為例,若太髒或太濕,都易造成高齡者或特殊障別者跌倒或意外。以行進步道為例,若充滿攤販、堆放物品或是路樁,就不是一個友善環境。在人與人相處的無障礙氛圍方面,若能提升友善的人文環境,舉辦高齡者喜歡的教育課程或活動,提供對高齡者有用之資訊,創造代間互動,會讓更多的高齡者或殘障朋友願意走出家門。這部份的投資不需要花太多的錢,但卻要非常的用心。
 因應高齡化社會,促進活耀老化,推展高齡友善城市與高齡友善鄉村,絕對是政府的責任,亦是專家學者、民間業者和每個國民的責任。整體而言,鼓勵高齡者或殘障者走出家門,得到的不僅是身體上的運動與健康,更因為社會的參與,可以在心靈、社會互動更健康。以環境、服務與關懷,連結社區、商家、慈善等各方資源建構社區夥伴關係,共同發揮社區力量,營造能讓長輩安心自主的老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