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媒體報導,漁業署研議鯖魚產卵高峰期休漁一個月,東北角漁民也多表示有配套就配合。漁政單位首度針對特定捕魚模式提出主動休閒的政策規劃,有別於過去由漁民被動式申請休漁措施,面對全球漁源枯竭的趨勢,漁業署有必要全面檢視國內各縣市的漁業政策,以提高休漁補助的配套導引漁民走向保育、生息的永續漁產業。
休漁政策在世界許多國家都在推行,只是各國因不同地方特性而有不同的規劃,與台灣最近的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固定伏漁期長達3個月,而歐美先進國家更採有限度捕撈全年有條件休漁政策。反觀台灣地區近年來雖有推動所謂的休漁政策,但只針對少數特定漁法並且是被動式的由漁民自行提出申請,而沒有強制性質,因此想要透過休漁達到護漁保育的成效也十分有限。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漁業界已經意識到過去竭澤而漁的作法是不對的,海洋生態因為過度捕撈而面臨提前枯竭的命運,海裡捕的魚一年比一年小、一年比一年少,最終受害的還是漁民。維持生態生生不息,限漁已是一股不可抵擋的世界新趨勢,正如同世界各國對暖化投入減碳作為相同。馬祖地區同樣面臨過度捕撈造成的生態浩劫,不過短短二十多年時間,漁民感受深刻,在漁法精進、管制政策法令無法落實的情況下,四鄉五島沿岸全部被漁工船層層漁網包圍,對生態殺傷力最強的章魚籠依然大量留存馬祖海域等怪異現象普遍存在。
漁業署研議鯖魚產卵期要休漁一個月的政策立意良好,但必須考量漁民生計問題,坦言之,漁民能否配合政策的關鍵自然是休漁期間的補助金額,以目前政府所定相關休漁補助額度來看,漁民恐怕不會願意。我們認為以目前世界趨勢研判,休漁應從公平、務實、有效的角度出發,若只是迎合部分漁民或縣市需求,成效自然有限,應採用力道更強的全面休漁方能奏效。除了過漁之外,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更形嚴重,澳洲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顯著案例,因為海水暖化造成珊瑚礁白化死亡,生態丕變所產生的連鎖效應已經到了回天乏術的地步;過漁現象讓近岸海底佈滿各式廢棄漁網具,對魚苗棲地造成嚴重的傷害,此時放流再多魚苗也是助益有限,保育復育應從根本問題下手才是。
休漁不能只是口號,馬祖地區前陣子吵的沸沸揚揚的漁工船是否開放離岸一千公尺作業規定以及是否有限度開放使用章魚籠漁法等問題,各界需求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意見,此時漁政單位及漁民只需站在永續生態、維持生計的考量出發,摒除掠奪資源心態,則各種政策都可以討論,只有設法真正落實限漁、護漁政策,生態得以維持,馬祖的漁業才有未來可言。
社論/漁業署休漁議題應通視全國
- 20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