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四章一Q校園食安有保障

  • 2018-01-31
 行政院積極推動國產食材,於105學年度第2學期在6縣市先行試辦學校午餐採用國產在地生產之可溯源食材,截至106年底20個試辦縣市之午餐食材四章一Q登錄筆數占比成長至44%。農委會表示,107學年度第一學期開始,金門、馬祖等離島也將加入試辦行列,讓離島孩子一樣吃的健康安心。
 這幾年來媒體報導黑心食品不斷,而由於罪刑並不足以遏止商人重利,因此台灣社會開始重新思考食農的議題,校園食安正是示範的最佳場域,也是師長最關心的範圍,孩子不但要吃飽、更要吃的健康安心,絕對是台灣社會的期許。
 農委會推動國產食材與營養午餐結合並非先例,新北市政府早已於多年前跑在最前面,從一週一天有機蔬菜,到其它四天加入吉園圃蔬菜,並從國中小擴展至全市幼兒園,原本是單一縣市的政策,但隨著食安問題的不斷發生,現在已有多個縣市執行校園營養午餐使用有機蔬菜的政策,甚至發生搶菜的情形,而這樣的政策背後還有一個創造有機蔬菜通路的深刻思考,讓農民在銷售無虞的情況下,更有意願從事有機蔬菜的種植,進而讓台灣農業從慣行農法改頭換貌。
 行政院院會決議由教育部及農委會等共同推動學童午餐優先選用在地生產之可追溯性食材政策,鼓勵學校午餐選用有機、產銷履歷、台灣優良農產品CAS、吉園圃安全蔬果等標章或具有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簡稱四章一Q)生鮮食材,強化學校午餐食材安全性,增進學童環境保護意識、感受在地飲食文化,培養在地低碳飲食習慣,開展食農教育與生活教育。
 此一政策原本要採全面強制,但全國三千多所學校,不同地區面臨不同困境,以起跑最早的新北市都坦言難度非常高,因為學校營養午餐多年來漲幅有限,多數團膳廠商過去為成本會採用進口肉品,一旦全面採用國內自產食材,勢必面臨成本提高的情形,甚至在偏遠地區還要增加運輸費用等;另外一個普遍為業者和學校擔心的,就是四章一Q有機蔬菜貨源穩定性,一旦遭遇天災價格勢必大漲,即便中央政府同意補助學生每餐3.5元,惟多數業者仍表達無法反映變動成本。
 馬祖將從下學期開始試辦,但地區運輸條件相當受到考驗,完全仰賴外來食材並不可靠,也許可以與地區有機農民簽定契作,穩定供應校園所需食材,甚至可以讓學生直接面對種植環境,落實食農教育,更提供地區有機農產的穩定通路,讓農民改種更有信心。
 以日、韓國為例,均由中央立法來主導學校供餐,日本每餐約70-90元,韓國則約百元,學童營養均衡,身體健康,肥胖率極低,並以米食與當地食材為主,讓學童從小養成以米食為主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傳統,並強調讓孩子吃在地物產;有學者指出,日、韓將營養午餐當教育在辦,美國則將其當伙食在辦,這樣批評的背後意涵,非常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