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風氣改變,環保意識抬頭,讓所謂的「環保葬」,也就是樹葬、花葬、海葬等等,這些不立碑、不造墳的殯葬方式,民眾接受度逐年提升,暨符合生態永續發展,同時也是希望親人的生命,用另一種形式無限延伸。
過去常見的傳統葬禮不外乎土葬以及火葬。然而,「火化遺體」後再以土葬或是靈骨塔的方式安置遺骨,對土地面積狹小的馬祖來說,會耗盡太多土地資源,以長遠眼光來看,土葬或是增建靈骨塔都不是好辦法,因為會造成太大的土地負擔,因此近年來政府也逐步推廣環保葬。
內政部在90年起推動環保自然葬,根據資料統計,目前已有超過1萬6千餘位火化後骨灰選擇樹葬、花葬等環保自然葬法,相較最初,選擇環保葬的民眾成長了超過20倍,顯示民眾對環保葬的支持逐漸增加,除符合「入土為安」的民俗外,也可減輕民眾動輒數萬、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安置於納骨設施的負擔。
近來也有不少名人利用自身影響力,採取環保葬的方式安排後事,期望影響更多民眾。例如知名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藝人潘安邦就以海葬的方式拋灑骨灰;而最知名的莫過於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圓寂後,就以植存方式葬在新北市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選擇以環保自然葬式回歸自然大地,為環保自然葬的宣傳和推動,作了最佳的示範。
世界先進國家的墓園,很早就提倡並鼓勵環保多元葬法以節省土地資源,內政部除持續編列預算補助地方政府於公墓內闢建環保多元葬專區外,也運用媒體向國人宣導,希望由觀念的轉化,達成「節葬」與「潔葬」的目標,也能讓往生者為後世子孫留下一片人間淨土。
馬祖土地有限,對於各項殯葬宣導應加強力度,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之路,過去台灣社會總是避談死亡,因此也更少人會在生前就想到如何規劃自己的身後事,面對親人往生固然令人感傷,只要事先做好準備,便能讓親人安詳地離去,也能讓自己不留下遺憾。
環保葬法突破傳統土葬占地築墓的思維,擺脫火化入塔坐奉陰宅的觀念,就讓一切塵歸塵、土歸土,回歸到大自然。死亡是有形生命的終點,卻也是創造後人無形回憶的開始,我們應該以更健康的角度看待死亡這件事,身後事的處理比起形式,有心更重要,環保葬也是對環境更友善的做法。
社論/回歸自然 環保葬正流行
- 2018-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