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慎思米其林光環的觀光效應

  • 2018-04-13
 日前,世界知名的《米其林指南》發表首屆台北版名單,以一至三星的等級為餐廳做評鑑,舉凡入榜的餐廳象徵在餐飲、服務等方面具備國際水準,除成為許多饕客享用美食的重要參考,更象徵給予業者肯定與鼓舞,將身價又往上堆疊不少。
 確實,能榮獲米其林星等的餐飲諒必有著相當的水準及努力,誠如君品酒店總經理盛治仁所示:「我們從『據說』米其林要來、傳出風聲就開始準備,已經準備兩三年。」儘管在餐飲業上有著優異殊榮,但在經營上未必與品質保證畫上絕對等號。畢竟,該知名雜誌評鑑的標準與視角多持國外的準繩,許多國內可口受歡迎的國民美食因規格或講究程度與之有些歧異,肇致連「入圍」參與評選的入場券也拿不著,使台灣眾多地區性價比頗優秀的銅板或平價小吃被忽略,反倒是給予星等的餐廳未必是人人吃得起、以及符合庶民飲食的菜餚。
 其次,受該雜誌推薦的餐館雖易獲得消費者的注目,但也成為經營的壓力來源。社會各界會拿放大鏡來仔細檢視獲殊榮的館子,舉凡在價格、飲食衛生、服務態度、環境鋪陳等方面,在在均容不得半點疏忽;設若在營運上出了一絲絲的紕漏,必定成為非議的箭靶,讓辛苦經營的江山毀於一旦,縱令得幸賡續經營,要再返回米其林的榮耀也是相當不易。再者,獲獎者為期能持續於來年的評鑑獲獎、甚至是超越過去的成績,勢必須花費相當精力在保有品質、以及創新變化,更要防止被競爭對手襲敗,使得美食的經營上易失去自我特色,成為只為星等而努力的「追星族」。
 同樣的道理用來套用在我們的觀光推廣上是再合適不過了。要靠廣告將四鄉五島美化是相當容易的事,但我們無須刻意戮力將馬祖登上各類知名媒體藉以宣傳,畢竟倘若未有足夠準備與規劃,致使來訪過程感受到不友善,必然是空歡喜一場,無緣再創造機會;縱令是有幸獲得高度評價亦無需過度高興,因為那將意味著我們沒有退步與犯錯空間,更陷入與其他地方進行觀光發展較量的漩渦。重要的是,我們要深切的意識,旅遊的經營沒有絕對方式、也無好壞之分,今日的金雞母很可能因操之過急而殺雞取卵,致使在來年寅吃卯糧,唯有發展自己的在地特色才是中道。
 有道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的觀光若過度依賴所謂的專訪或媒體推薦而吸引市場顧客,倘有個閃失將迅速毀於一旦,無疑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只有紮實踏步的發展、不疾不徐,透過口碑的建立成為來訪的引力,才是正道的發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