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到馬祖海洋生態資源永續經營目標,縣府產發處委託海洋大學擬定相關策略並巡迴四鄉舉辦漁網具網目大小限制說明會,同時也針對馬祖未來海域管理提出規劃建議。全球均面臨漁源枯竭大環境趨勢,我們欣見地方意識到保育休漁對生態復育的重要性,在各鄉說明會中漁民把焦點放在管理未能落實的老問題之上,這是事實也是未來推動任何管制措施時必須重視的。要讓馬祖海洋資起死回生,上至政府的漁業政策,下至執法單位的管理以及漁民的保育觀念同樣重要,需要全面檢視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
近年來國內多家電子媒體製作海洋資源保育相關專題報導,面對台灣很可能成為無魚之島做深入的調查分析,幾乎所有專家與保育單位直指過漁是海洋資源枯竭的主因,而這種過漁現象同樣存在馬祖地區,從海裡的魚到岩礁的貝螺類,「我家冰箱在海邊」這句話恐怕將成為歷史名詞。限漁復育已是許多國家不得不推的新觀念,而各國做法不同、力道有別,但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海洋資源減緩耗損甚至達到復育目標。
全球海洋資源快速消逝,人類需求增加以及漁法精進是兩大主因,以馬祖為例,早年先祖大多從事捕撈工作,海裡的魚多到捕不完,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漁撈型態;岩礁的貝螺年年都有得採,祖先們知道捕大放小讓生態永續的觀念,所以年年有魚貝可捕,如今這種觀念已經普遍被人淡忘。一網打盡、大小通吃,我們這一代把祖先好不容易積攢的資源在最短時間內耗盡,下一代自然無以為繼。雖然近年來地區從事漁撈工作的人口有降低,但機械化加上越加精良的漁法,卻讓資源消耗的速度反而倍增。
此次產發處在各鄉的網目大小限制說明會中,多數漁民對於落實現有相關法令執法表示期待,認為再好的政策法令若不能落實管理,則一切又回到原點。馬祖海域長期以來面對來自各方的資源掠奪威脅,島內有大量的漁工船層層下網,島外有數以萬計的大陸漁船頻頻越界,要解決這些問題非要中央地方通力合作才行。從上位的漁業政策到基層的執法落實,乃至於全體漁民保育觀念的力行都環環相扣,若上位政策沒能因地因時制宜找對方向,則所有的保育復育都淪為空談。
無魚之島不會只是一句警語,而是真實的進行式,落實管理與管制固然是第一線最重要工作,但政策方向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源,漁業署計劃實施刺網管制也是基於生態保育的立場,而台灣諸多縣市也就地方特性制定相關近海的漁業捕撈規定,這一點馬祖也該跟進,如各界十分排斥反對的章魚籠漁法等。生態永續是一個嚴肅課題,馬祖四面環海,對於海洋資源的依存度很高,建立保育復育的全民共識尤其重要。
社論/海洋生態永續 制度與管理同樣重要
- 2018-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