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央環保署公布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宣布台灣禁、限用一次性塑膠品期程,預計2030年將全面禁用,而這樣的作法引起部分台灣民眾在網路上批評,認為政府管太多;惟幾天前歐盟執委會也已提案,未來將要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品,並要求製造塑膠品的公司要付負責清理海洋中的塑膠製品,以減少海洋生態污染。
從國際社會到台灣都開始檢討塑膠製品對於環境及人體的重要危害,在科學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太平洋約有7萬9000公噸垃圾,主要由漁網、塑料容器、包裝和繩索組成,科學家也發出警告,這些海洋堆積的塑膠垃圾,不但造成海洋污染,影響環境生態,更對食物鏈產生重大影響。
專家指出塑化劑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但根據毒物專家林杰樑遺孀譚敦慈表示,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都有塑化劑的存在,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許多不確定的塑毒潛藏在生活環境裡,正在侵蝕我們的健康。塑化產品有些外觀可以直接認定,例如塑膠袋、塑膠玩具、塑膠地墊、PVC保鮮膜、寶特瓶、手搖飲料杯、杯蓋、橡皮擦,再到病人輸注的生理食鹽水點滴袋、導管,甚至連尿布、芳香劑、化妝品、指甲油、紙餐盒、咖啡隨行杯等,都有塑化劑的蹤跡。
台灣不是唯一限塑的國家,全世界至少已有超過40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都已經頒布限塑或禁塑令,早期先採取塑膠袋收費的限塑做法,現在則進一步走到禁塑的階段,根據BBC報導孟加拉是全球第一個禁塑的國家,在2002年就禁止使用薄型塑膠袋,因為該國洪水肆虐大淹水的原因之一,就是塑膠袋堵塞排水系統,現則至少十個國家禁塑,不但禁用也禁生產。
中國處理全球多數的廢棄塑膠垃圾,在去年配合其最新環保政策,宣布將全面禁止進口,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歐盟等主要國家,開始面臨自行處理或湧向第三世界國家的壓力,因此此次歐洲聯盟正式提案,將在區域內全面禁用吸管、塑膠餐具和棉花棒等拋棄式塑膠製品,並推動2025 年前讓寶特瓶回收率達到90%,及塑膠製品廠商必須分擔垃圾處理成本,這也是不得不然的趨勢與作法。
不過美國陶氏化學公司是全球包裝業最大的塑膠供應商,現在正在推動的作法頗值得關注,其與美國四個市政府合作,推出「Hefty能源袋計畫」,專收過去毫無市場價值的「不可回收塑膠垃圾」,像是塑膠餐具、吸管、保麗龍、糖果紙、零食包裝、牙膏軟管、嬰幼兒食品的鋁箔擠壓包裝等,不僅如此,最後還把塑膠垃圾恢復原狀-汽油。負責將垃圾變石油的科技公司Renewlogy,利用解聚合的方式,將塑膠恢復為基本的分子結構,每兩萬磅的塑膠垃圾可產出60桶油,每桶成本約25至30美元,並以一桶70美元轉售給當地的煉油廠。
減塑大作戰不僅是政府環保政策,其實也是為自己健康把關,記得隨時攜帶可重複使用的袋子、水瓶或杯子、不用一次性塑膠吸管與餐具等;全球都在關注海洋塑膠物的議題,海廢垃圾移除是人類共同使命,減塑絕不只是環保署的工作,更是每個人對後代子孫負責的永續地球的工作。
社論/落實生活減塑 保護海洋生態
- 201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