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文化遺產建築轉譯 帶動軍事遺址新風貌

  • 2018-06-07
 閒置營區再利用是近年熱門話題,我們欣見文化處今年推出全新計畫,將原本逐漸消失的據點營區,作為延續與轉譯島嶼魅力的展示平台,透過現代建築專家的理念重塑,讓這些原本被排除在日常運作之外的軍事據點,回到生活與發展的脈絡,提出發想、設計甚至實現,延續據點的生命力與能量,同時達成馬祖戰地文化遺產的保存新契機,以新時代的手法,再造部分歷史現場。
 馬祖戰地文化景觀是在一個長期而特殊的時空環境中,所形成的島鏈型防禦構建,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形成的冷戰格局,國共對峙情勢中,國軍在各主要島嶼上,依地形地貌以及戰略需求,各自形成獨立的防禦單元,並連結成弧形島鏈,成為兩岸對峙情勢下制空制海的第一線。長達40餘年的備戰狀態於1992年畫下句點,馬祖終於解除戰地政務,卸下戰地身分。
 在長達近40年準備戰爭、等待戰爭的日子裡,馬祖生產出各樣多元的備戰物質與戰地地景,及至今日,儘管戰地角色不在,但是戰地遺跡與經歷仍深深烙印在島嶼各個角落,成為馬祖景觀與文化底蘊的一部分;而在卸除戰地身分之後,馬祖試圖擺脫被戰爭與政治決定的格局,尋找與創造自己的定義與命運。
 過去綿密分布在島嶼沿岸的據點,僅剩少部分還有持續駐軍,其他大部分據點都已閒置荒廢,這些位於最開闊位置的空間,開啟了一個新的展演命題,透過場域的認識、重構與模擬,提出發想、設計甚至實現,延續據點的生命力與能量,在不損及歷史現場完整性的同時,賦予軍事空間新的時代意義。
 戰地時期所遺留下的各種軍事建築構件,在當時的功能是作為作戰與備戰的用途,而今是歷史與記憶的載體。馬祖戰地遺產建築轉譯計畫即是在此整體推動藍圖中的轉譯力量,當這些場域空間已然失去原有功能的之際,承續既有的能量並賦予新的生命。
 2009年馬祖、金門以「戰地文化」為主題,被文化部列為台灣的「世界遺產潛力點」,這意謂馬祖文化資產已經從國家風景區的層級提升,被置放於一個世界的脈絡中;2010年馬祖更獨立列為第18處潛力點,無論就其意義、規模以及發展潛力而言,馬祖絕對具有其獨特的世界級價值。
 我們希望能將馬祖戰地文化遺產,以世界遺產的高度,審視與推動馬祖戰地遺產的保存、維護管理與再利用議題。在不損及真實性與完整性的原則之下,針對遺產的保存價值與現存狀態,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秉持保存戰地遺產、再現歷史厚度、轉譯島嶼魅力,並作為地域振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