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珍惜食物 遠離浪費

  • 2018-07-15
 鑑於現代社會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廚餘及廢棄食品,環保署呼籲社會各界減少廢棄食物、避免食物浪費、使用在地食材、縮短運送里程,共同推廣「惜食百分百、廚餘零廢棄」的理念。生活在物質無缺的社會,食物問題大部分都不是飢餓,而是過度營養,但其實從生產端到運送、加工及消費端,都有惜食可以著力的地方,透過惜食活動推廣,鼓勵大家改變習慣,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有1/3的食物被浪費掉,碳排放量高達44億噸;另外環保署統計顯示,106年我國廚餘回收量超過55萬公噸;106年3月至107年4月超市和量販業廚餘的廢棄食品申報量高達6,630公噸,平均每月有超過500公噸剩食變廚餘。食物浪費不僅造成大量經濟損失和龐大的環境成本,更會加劇地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危機。
 食物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就像空氣和水一樣。沒有食物,人類就不能生存下去。然而,食物浪費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台灣便利超商密度全球第2,僅次於南韓,超商內飯糰、三明治、關東煮、水果等食物琳瑯滿目,甚至有新鮮蔬菜可供選購。不過這樣的方便,也造成了大量的浪費。
 在餐廳裡,我們也常常看到很多沒吃完的食物,最後大部分都是倒掉當廚餘。惜食的方式很多,但是關鍵是要從每個人自身作起,並支持認同惜食理念的業者,讓惜食行動對於廢棄物減量、節能減碳及減緩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產生正循環的力量。
 其實,做到不浪費食物的關鍵還是在於生活教育問題。也就是必須從一個人的理念開始做教育,並讓每人實際體驗「粒粒皆辛苦」的過程,進而學會使用食量的判斷與取捨,慢慢養成習慣,塑造共同珍惜食物的理念與風氣。飲食教育,簡單來說,包含了教導大人、小朋友的食物知識、照顧自己日常飲食的能力、建立良好的飲食態度,以及懂得珍惜食物等。而且,良好的教育不能只在學校教授,家庭亦需要好好配合。
 我們日常可以積極參與從源頭減少廚餘,珍惜食物。大家能夠做的是三思而後食,知足於有足夠的食物而感恩惜福。透過避免浪費食物,人人身體力行,就能夠為環境出一分力。在地球上,許多人仍然面對三餐溫飽不足,所以避免令全球的食物系統增添壓力,委實人人有責,即使身處在經濟繁榮的今日,我們亦絕不應浪費食物資源。您我的幸福餐桌,不是擺滿豐盛的菜餚,而是夠吃、營養就好,為地球村的挨餓人民、做出實際改變。重拾珍惜食物的心意,讓剩食不再是垃圾,而是一個個溫暖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