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修正了連江縣縣民接受人工生殖技術費用補助辦法,給予每對不孕夫妻每二年補助一次,每次補助金額最高核給新臺幣八萬元。無獨有偶,行政院日前公布準公共化托育政策,針對0到2歲嬰兒交由簽約的保母或私立托嬰中心照顧的家庭,給予新台幣6000元至1萬元的托育費用,預計今年8月1日上路。不難理解,少子化社會下,不論中央或地方政府都亟求用各類補助來刺激生育。
不否認的,這些福利確實在相當程度上會有誘因,對生活開銷上不無小補,但真正願意為此多增產報國者仍屈指可數,且隨著就業環境景氣的低迷,更深深的壓低出生率。畢竟孩子的出生不僅面臨奶粉、尿布等開銷,更繫於照顧培育的教養問題,但這些無形的照護,舉如精神、體力、時間等,再加上漫長成長歲月的陪伴,經常不是區區幾千元或幾萬元的補助所可比擬的。
儘管政府鼓勵將嬰孩交付托嬰中心或保母照顧,但當今的環境不若往昔的單純,各種虐嬰暴力事件頻仍,難以讓人放心的生育。不論托嬰或保母都跟你我一樣是人,也會疲倦以及有精神的極限,更何況照顧的對象非親生子女,倘非有極大耐心與愛心,很可能會有用打罵方式來照顧,甚至是餵食藥品促其睡覺以降低困擾。平心思量,即便是親生父母在照顧嬰孩上都未必有完善的方式,甚至身心俱疲的勞累與倦怠,更遑論是託付給同時要照顧多名嬰幼兒的機構或單位。
當孩童較為長大進入幼兒園後,就算擠破頭爭取到名額稀少的公托,卻面臨服務只到下午6點的困窘,縱使是私托也不過到7點,但父母親經常未必能準時下班接駁,經常是加班到深更。幼兒園的老師也是人,許多也是有家室者,也是希望趕著下班後回家過家庭生活,此間,孩子的照顧又成為另一波的問題。
除非是如同北歐國家的福利制度,能由政府一手包辦養育工作,否則再多的補助設計仍難以發揮有效誘因,很可能出現是用腳投票遷徙來領完就遷走的。當務之急,也許該思考如何健全保母品質、改善托嬰環境、延長托育時間、解決寒暑假的照顧問題等等,從本質的底蘊來處理,才能真正有效讓環境有所改變;唯有當氛圍變得友善與親切,才會敢生、願意生,生育率才會真正提高。
社論/托育環境的友善更甚於補助
-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