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公布的《國際疾病分類》(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中,已將「電玩失調症」(gaming disorder)納入。認為是一種真實的疾病,其嚴重性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的重大損害。現代人對3C用品倚賴甚深,甚至出現成癮的現象,而年輕世代的情況更為嚴重。據衛福部調查,台灣約有百分之八的青少年有網路、電玩成癮風險,因此台灣將跟進WHO的做法,將電玩失調症納入疾病項目。
愈來愈多人沉浸於社群軟體上的互動,卻不願與人有真實的交流,因此常可以看到一種很怪異的畫面,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即使是親朋好友,但彼此之間卻沒有交談寒暄,因為人人握著一支手機,忙著用臉書、Line、或Instagram。就在眼前的人,卻彷彿活在另一個次元的世界裡,這種「科技疏離」,實在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既然現代人如此著迷於手機、3C用品,千方百計就是要用,那時時使用的效果應該是會感到滿足與愉悅才對。事實不然,根據外國的研究顯示,長時間盯著智慧型手機不放的青少年,明顯活得更不快樂;花長時間在網路上進行社交的青少年(使用社群軟體、發送訊息、進行視訊聊天和投入線上遊戲等),其幸福指數明顯低於花更多時間與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或實際從事體育活動的青少年。研究顯示,最幸福的青少年每天使用的時間大約是一小時左右,而隨著跟手機接觸時間增加,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愈長,愈容易覺得不快樂,不快樂的情緒也會開始上升。
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公布的「二○一七年4G行動生活使用行為調查」顯示,台灣有百分之五十一點五的民眾,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是兩小時到五小時之間,屬手機中度使用者,有百分之二十八點一的民眾屬重度使用者,每天花超過五個小時滑手機。台灣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民眾重度使用手機,這麼高的比例透露出值得注意的警訊。
愛用手機和3C產品的人愈來愈多,甚至已有家長用3C產品來「養小孩」,如讓小孩看手機、玩手遊等,家長就不必費心管小孩,其實很最終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手機與3C產品提供了便利,如果不自覺,人們很容易就會沉溺其中。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改變了人際關係,讓人們失去很多與人的真實互動,甚至也失去深刻的喜樂與滿足。我們要努力從手機和3C產品中,把人生搶回來。不役於物,才能降低科技對人的負面影響。
社論/正視重度使用手機和3C產品的負面影響
- 2018-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