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振國家競爭力、強化人口結構組成、並強化社會世代網絡,政府近年來推出舉凡公托、準公托、生育補助、五歲免學費等福利誘因,期盼能扭轉人口快速老化的劣勢。儘管各界對生育率有著諸多期待,但社會氛圍在看待嬰幼兒照顧上卻未具性別平等的思維。
傳統上,因男生較為陽剛與雄壯,賦予負責體力活與外勤的任務,是一家之主,並被告誡不能任意掉眼淚,女生則因較溫柔婉約與細心,認知上主要在幫忙家庭照顧與內勤業務等。長久下來,在性別的定型上造成男女於生活和工作上的分工和隔離,出現與印象有出入的表現時易被投以異樣眼光看待,隨之出現性別的歧視與霸凌;特別是在孩提的照顧上,因女性具有母性特質,被認為是其重要任務,男性因較粗獷而不適合。
這種比比皆是的刻版印象謬思存在你我生活上,且隨時存在。像是若是母親單獨帶小孩子去逛街、郊遊、就醫、或是上親子教室等,幾乎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表現,毫無任何違和感,鮮少會被問到何以父親沒有隨同前來;但若由爸爸一方獨自攜子外出辦理以上種種事項,經常會被詢問到孩子的媽媽怎麼沒前來,甚至被懷疑是否為已離婚的單親爸爸,用有色眼鏡相以。又如各種嬰幼兒用品廠商在推銷產品時,幾乎都是找上母親,認為主要照顧者必是媽媽,且是家裡經濟的總管,較能作主,父親較無法理解與傾聽。
除了無形的印象歧視外,有形的公共設備也存在同樣問題。許多場合雖具有哺集乳室的親善空間,但經常可見門上貼著「男賓止步」,又或是僅設於女性廁所;再像是嬰幼兒換尿布的平台多僅在女用廁所有配置,未於男廁安裝。此外,大眾運輸工具上泰半具有「博愛座」,但座位上的標示圖案呈現的適用對象除了年長、行動不便者、孕婦、就屬抱著嬰孩的媽媽。
社會上一方面講求性別平等,強調孩子是雙方共同的資產,但另一方面的觀念卻未隨之端正與扭轉,忽視其實父親也是孩童重要照顧者,也是能培養相當優質的親子關係,伴隨長大。洵是,生育是父母親雙方共同的任務,公部門在用各種政策方案刺激時,也須同步發揮影響力讓社會認知與時俱進,唯有在愉快與友善的社會環境裡,才能真正讓民眾敢生、也願意生。
社論/扭轉觀念才能提振生育率
- 201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