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海洋生態到底誰在乎

  • 2018-08-08
 竭澤而漁是人類作為之必然,不管是世界漁場還是馬祖漁場,過去的捕漁榮景早已不復存在,保護海洋生態的作為都無法立即看出效果,但任何漁法的漁撈作為,都可以馬上得到口腹或是口袋飽足的回饋,也因此不管多少的專家學者呼籲,拿出多少的數據與事實,任何一項限制人民捕魚的規定都會引起特定人士或既得利益者的抗爭,總要無卵可取才知道殺雞的嚴重後果。
 去年漁業署公告漁槍禁令草案,主要內容為12海里內,除了原住民漁槍狩獵和學術研究外,其他使用漁槍都禁止。此舉當然引發許多討論與抗爭,但終究還是無法跳脫,如臺灣藍綠政治分野一般,永無交集的命運;像支持者就說漁槍打不了多少漁,為什麼不先管底拖和流刺網,反對打魚的人則大舉漁業枯竭大旗。然而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雙方卻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參與討論、關心此議題的人,大多是常常在海裡從事海洋活動及關心海洋的人,而這群人不管在台灣或馬祖都還是佔少數。
 馬祖在今年5月,地方政府召開刺網與定置網網目大小規劃說明會,漁會與磯釣等不同團體,就如同上述一般,各持己見,大家都把苗頭指向其它人,而政府要想管就是危害人民生計,因此如何管、要怎麼管,都考驗著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智慧。
 前次對馬祖造成嚴重損害的瑪莉亞颱風,在颱風後發現原本在北竿澳口碼頭岸上堆置上千的章魚籠,被颱風巨浪颳走,散落在澳口海邊潮間帶,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必須仰賴人力予以移除。其實章魚籠已經被各縣市政府禁止使用,馬祖規定雖然較晚也已禁止使用,但即使海巡依縣府會議執行取締,依然無法遏止漁船使用章魚籠,隨處可見的章魚籠依舊明顯的存在。
 從中央到地方其實投入海洋資源管理的經費與人力非常有限,更沒有全面思考制定較為合理、符合現實的法規,因此結果總是便宜行事的全面開放或全面禁止。就像是這章魚籠或是漁槍限制使用的規定,可以給予一定範圍或期間,甚至魚的大小與種類的使用規定,而不是全面禁止,進而導致捕魚及環保人士的衝突。
 海洋生態保護與漁民生計到底有沒有衝突,其實海洋資源的最大獲益者,正是漁業相關業者,一旦海洋魚種減少、資源告罄,漁業將進入終結,因此保護海洋資源其實應是眾人的共識,不管你是食用者還是捕魚者。只是,一旦全面立即的禁止,直接導致一部份人的利益受損,也讓政策執行增加難度。
 馬祖海洋生態屬於大家,地方政府應該站在中立的立場,制訂規定與限制範圍,明確告知可以捕撈的方法、範圍與期間,讓賴以為生者得以生存,也讓海洋生態得以喘息,惟執法務必確實,讓規定避免淪為紙上談兵。
 馬祖海洋資源銳減,早已是不爭的事實,漁船的過度捕撈、不當漁法的大小通吃等,加上執法能量的薄弱,「馬祖冰箱在大海」這句過去對馬祖海鮮豐富的形容詞,已然成為過去式。今天馬祖海洋資源的變化,其實影響的不只是從事捕撈的漁民,也影響著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的每個人,因此大家都應該為保護海洋付諸關心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