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何其特殊,擁有世界稀少的燕鷗與海鮮物種;馬祖何其富足,坐實一絕風景與遺跡,打通我們經濟動脈;馬祖何其幸運,重大天災未曾發生於此,鄉親得以樂天知命;馬祖何其純謐,沒有高樓大廈的破壞,保有諸多原始人文風尚。儘管我們握有上天親吻過的驕傲得以慢活自在,但富饒的背後仍提醒我們,不能以此為滿足而鬆懈,必須厚實城市的韌性,才能讓馬祖能永續發展。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偉大的城市不在於多麼亮麗搶眼,而在於遭受衝擊毀壞時能否具備足夠能力快速從災害中走出,並快速重組建構新秩序、新都會;而這就是風險社會下所必須培育的「城市韌性」(Resilience Cities)能力。伴隨全球氣候與環境變遷的詭譎多變,未來的城市所面對的挑戰不再只有區域性,而是全球影響衝擊,在進行規劃建設時不能僅單面考量經濟發展,必須研謀如何強化危機因應與重建的「常綠」能力,讓家園永續發展。
環境風險社會裡,過去生態學有關「生態平衡」主張任何社會系統在遭受災害肆虐後會具有自我修復能力,並回到最初原始樣貌的理論已不復適用;取而代之的是「非平衡」環境出現。在全球相互影響下,城市面對的不再是週而復始的自然變遷,且我們也不可能防止任何災禍的發生,亦無法抵抗衝擊的到來,更不能奢望回復到原初態樣;但得能努力的在於如何深化「重組力」,於災變後迅速恢復生活秩序。
城市發展不能只有「加法」與「乘法」,還須以「減法」與「除法」相輔,甚至於用「開根號」方式予以調和潤滑。透過建設工程的發包與改良的施做,帶動外商的投資、觀光客的駐足、生活水準提升等,促成馬祖的進步與繁榮,翻轉過去戰地政務的印象與面容;儘管各項建設發展合乎相關法令要求,但在起飛的另一面所看到的很可能是土地與環境的哭泣,因為過度開發又缺乏對於永續進展的彈性緩衝規劃,將使馬祖禁不起大自然反撲,危機發生後不但未能更加堅強,更將招致浩劫不復。
馬祖目前發展核心必須逐漸從金色的經濟商業面移轉到綠色永續發展面,做出有效的基礎建設擘劃。我們應仔細思量,倘若有一天,近日發生在臺灣的氣爆、水災、交通事故等公安意外在北疆上演時,是否有能力立即因應這些危機衝擊,並且隨即找到重振方向與途徑,在廢墟堆中重新站立昂揚;抑或是一陣不蹶,用消極無力的悲憤任由它去。追求經濟奇蹟是所有鄉親的共同期待與願景,本身並無差錯,但必引為借鏡的是,這些得利是否為出賣綠色靈魂所換取而來,乃至於將綠色債務留給後代子孫承擔。
沒有家園什麼也都歸零,一切的願景都是泡影。特別是馬祖地理位置關係,資源的稀少性,面對風險衝擊較臺灣本島高,倘承平時期未能在基礎建設上做好防災與減災工作,一旦危機發生時,物資的中斷將使我們成為汪洋中的孤島,不但無法賡續前進,連最基本的救災功能也喪失殆盡,所有曾經的輝煌歲月與建設都將成為歷史的過去式。
馬祖在伐步前進時,不能僅著眼當前藍海商機所帶來的利潤,必須並駕思考如何引進綠海,構築更多永續思維,使這串美麗島嶼如同祖母綠鑽石般的尊貴常在。
社論/擁有「韌性」任你行:游過藍海航向綠海
- 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