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護漁限漁是鄉親共同期待

  • 2018-08-25
 立法委員陳雪生四鄉巡迴問政說明會結束,除了地方建設等議題外,各鄉均有針對近年來馬祖海域資源面臨枯竭以及整體形勢不佳感到憂心,特別是不法的捕魚行為以及越界的高速陸船取締作為。近來地區各界對海洋資源復保育的觀念已有所轉變,很多老漁民也覺得現在的漁法讓海洋承受太多壓力,不能沒有喘息機會,護漁限漁已從趨勢口號慢慢走進鄉親內心,期盼政府有關單位能從長遠角度規劃馬祖的海洋政策,為後代子孫保住這片良田。
 馬祖正面臨無魚可捕,無魚可釣的困境,這固然與全球漁源枯竭有很大關連,但不可否認十數年來過度捕撈的行為讓我們資源枯竭成為事實,有些捕魚行為甚至變本加厲摧毀了這片良田。在巡迴問政會中,各界最為詬病的是目前馬祖所碰到的兩個大問題,一是章魚籠漁法未能澈底根除,地區海岸被不法魚籠層層包圍,沿岸生態遭受破壞。其次是大陸高速捕魚船入侵,多年來也一直沒法提出有效的因應作為。從各島鄉親發言時情緒表現不難看出,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讓民眾憤慨。
 值得欣慰的是,過去各界對大海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已經有所轉變,對護漁限漁的呼聲越大表示對未來期待越深,海巡方面刻正研擬相關對策,鄉親希望不要雷聲大雨點小,要因應現況需求提出最有效的政策,讓民眾對護漁有感,海域復甦或有可望。馬祖的漁業環境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海裡的魚越來越少,但捕魚的人卻越來越多,這種反其道而行的現象正透露生存危機,也警示我們不能再放任種種不法行為以及不合時宜的漁業政策,唯有從根本建立限漁目標才能有所收穫。
 在全球漁源枯竭的大前提下,護漁限漁是必須要走的路,如何在漁民生計衝擊最小的情況下,循序漸進的推動限漁政策,在此之前,現有的法令如何落實執法則是最起碼的工作。現行法令規定雇用大陸漁工船必須離岸一千公尺作業,但內行的打魚人都知道,離岸一千公尺根本沒魚可捕,為數眾多的漁工船若要維持基本漁獲,則非得在離岸一千公尺內作業才有生存空間,所以要護漁保育資源就必須減少一千公尺內作業的密度才行。兩年前區漁會曾針對放寬漁工船在離岸一千公尺內作業的規定向中央提出修法,漁會基於漁民生計考量提出此種需求可以體會,但任何一項法令的修改必須有全面性考量,若只為了滿足部份漁民而損壞更多人利益,社會大眾是不會接受的。
 馬祖之所以面臨如今無魚可捕的困境,都是過漁惹得禍,要改善或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源頭檢討,在觀念轉變的同時政策要跟進,在鄉親都有共識的前提下,理性的從上到下齊心推動,海洋資源復甦的期待還是有機會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