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主動政治的營造以對抗天災的襲擊

  • 2018-08-31
 學者May和Williams指出,在「疏離政治」(apathetic politics)下,社會對災難管理被視為是疏離的、漠不關心,也未積極防範與進行風險管理,政府當局與地方民間團體互不信賴與往來,災難管理難以竟全。相對於此,「主動政治」(active politics)的社會中,不論是理論或實務界,抑或是政府與民間部門,均投入大量資源與物力從事救災與危機管理,除在事前有充沛訓練外,於災難中能提供相關搜救與醫療服務,並於災後有效復原與重建生活,並做好下次的預防。
 我國居民堪稱是世界上極具韌性的民族,得以在各種天災人禍中迅速恢復往昔生機,重建富而美好的家園。諸如同屬離島的蘭嶼,曾歷經天秤颱風肆虐侵襲,在一片柔腸寸斷與孤立無援,甚至有「滅島」之虞的困境下,不但沒因此任憑頹廢與自怨自艾,鄉公所與民間部落發揮最高超的效率,災後不到四十八小時,清通環島公路,疏通開元港,排除機場跑道礁石,恢復往昔景象,堪稱為災難管理的學習典範,顯現出蘭嶼「主動政治」的精神,值得立於島嶼的我們借鏡。
 災難管理是一個講求公私合夥、團結默契的過程,政府與民間須合作無間,積極的在黃金時刻搶救生命與財產。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一個地方的公民社會程度高低,或是社區意識感的強弱,在災難發生時,往往最顯而易見。面對「治理」時代的當今,由於危機的高度不可預測性,災難管理任務無法單賴公部門的運營,除了資源的稀少性外,面對詭局多變的社會,救災能力受限,因此,民間的協力工程變得相當重要。職是,如何培養「藏力於民」的防災意識,並定期演習與訓練,成為首要旗艦課題。
 同時,災難具有「低機率與高後果性」,亦即重大災難發生的機率低,然一旦爆發後,影響將十分慘重。誠如蘭嶼居民指出,數十年來未見過如此巨大狂風暴雨,沒料到會造成廢墟般的街景,殊難想像。也因為如此,溝通管道的暢通,也為不可漠視的關鍵點。為進行危機控管,許多的公私部門參與決策,倘未有系統性的資訊溝通與傳播載點,將造成群龍無首,溝通困難,謠言滿天飛揚,加深居民恐懼慌亂感,斲傷救災的效率。此外,在災害發生後,資源變得彌足珍貴,如何建立一套制度系統,讓外界援助的資源能透明而有效的使用,使其極大化與效率,以增進災害重建的效能,降低痛苦性,考驗著公部門的智慧。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碧海藍天是馬祖競爭的重要優勢點,也是永續發展的利器;為賡續長存,讓這片好山好水不因自然或人為災害的侵襲而消逝,政府與民間單位在承平時期應積極做好防災管理的意識,讓這記警鐘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