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減塑行動從每天的生活開始

  • 2018-09-04
 不久之前,鳥友在宜蘭頭城拍攝到屬於保育類的鳳頭燕鷗嘴裡卡著一根吸管,影響進食,震驚各界。塑膠帶來便利的生活,然而也大量的破壞環境。近年來,在臺灣海岸地區發現愈來愈多的海洋垃圾,危害海洋生物,也影響我們的海域活動。
 全球關注「無塑海洋」議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每年約800萬噸塑膠廢棄物進入海洋,各國因此陸續推動塑膠製品相關管制措施與法案,例如歐盟提出塑膠袋指令(EU Plastic Bags Directive),要求會員國對購物用塑膠袋實施收費,並訂定塑膠減量期程;而英、法、美等國也力求減量,更有許多國際連鎖業者主動響應「減塑」,落實社會責任。
 環保署為實現西元2030年全面減塑,亦努力推動綠色購物環境,打造減塑商品友善購物環境,鼓勵業者設置「減塑商品專區」,鼓勵民眾選購減塑商品,培養民眾環保意識,讓民眾能夠易找、易選、易買減塑商品。在推動減塑及限塑政策已成為全球趨勢的環境下,必須藉由中央、地方及企業合作,從源頭減塑及限塑政策,才能最終達到塑膠循環經濟的目標。
 根據統計,全球塑膠製品總產量超過數百萬噸,而其中三分之一用於一次性包裝,而使用過後的垃圾,除了回收、焚燒、掩埋外,剩下的就逃到我們的環境中,隨處可見。海洋也無法倖免成了塑膠垃圾的溫床,沒有人知道它會存在多久,或許數十年也或許數萬年。塑膠製品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與倫比的方便、衛生與舒適,但是用過即丟風潮的背後,竟然讓我們的大海變成一碗塑膠濃湯?究竟誰會成為受害者喝下這碗五味雜陳的湯?魚、鳥、海龜還是你我?
 如果能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量,全世界的垃圾量將大幅縮減。為了環境與未來,大家可以一起來做些「生活中的小改變」,慢慢從生活中培養綠色習慣,像是攜帶可重複使用的袋子、攜帶可重複使用的水瓶或杯子、不用免洗餐具和吸管、將食物放進可重複使用的餐盒等,都是可以為地球卸除沉重負荷的減塑辦法。
 當然減塑的方法還有千百種,但重點在於「實際執行」,如果你準備了環保筷,就要認真地使用它,順便算算它替代了多少雙免洗筷,一雙就等於一隻野生動物的生命,只要現在開始改變,一切都還有救。
 塑膠垃圾不會因為口號而減少,但會因為我們的生活習慣改變而消失。從生活中做環保,需要所有的民眾都有共識和行動,才可以讓塑膠絕跡。雖然每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只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減少使用塑膠用品,我們生活的環境就能受益。在「無塑」、「禁塑」之前,我們大力來「減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