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老人共餐 樂活又健康

  • 2018-09-16
 面臨人口快速老化,老人照顧問題將嚴重挑戰政府公共政策。長照法中照顧老人之重點,多著力於失能老人的長期照顧,絕大多數健康老人的需求相對未受重視。在宅養老不僅是我國老人的偏好,更是世界主要長壽國家如日本與北歐的長照給付主流項目,這種相對便宜之預防性服務,可延緩老人失能或失智症惡化,將人生的臥床期延後或縮短,減少長照支出。「老人共餐」具強化老人的健康維護及社會參與等優點,是在宅養老之活躍老化政策。讓長者照護回歸社區、建立具有情感連結的共餐據點,用群體照顧個人,才是有效率且人性的作法。
 老人共餐是各地方政府近來力推的政策之一,透過共餐,希望能聚集長輩彼此照顧,以延緩失能速度,再從簡單的一起吃飯開始擴展功能,逐步發展成為日間照護中心,讓長者們在此安享樂齡生活。從最早期的獨居老人送餐,到現在的老人共餐,其實都是希望發揮鄰里互助的精神,讓長輩們不要整天悶在家裡,而是走出門多多與人互動。
 老人共餐是指與家人、朋友、鄰居或特定對象,聚集在某一個場合不限形式共同用餐。共餐老人透過有較好之食慾及食物提供,而有較好之飲食品質,如較高之熱量攝取、飲食多樣性等,又藉由參與紓解壓力及減少孤獨感,產生安全感、幸福感及參與感,生理及心理都較獨餐老人健康,醫療資源利用也較少。「老人共餐運動」最重要精神在於社區陪伴,希望老人能走出自己家門,與社區鄰里老人透過共餐互動,讓同一社區的老人能夠發展出更緊密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健康、更樂觀。老人共餐運動若推行良好,對延緩老化、舒緩照顧壓力極有助益。
 醫學研究指出,失智症與憂鬱症是目前老人疾病所面臨到最大的兩個問題,解決之道除了藥物治療外,多多運動、接觸人群,讓心情保持愉悅,都可有效降低發生機率,而「共餐」的好處,正符合上述所需的要件。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之生命歷程,政府有義務幫助國人度過每一階段遭遇之難題。「老人共餐」是預防性、理想性及可行性高之「人民有感」好政策。
 社區共餐服務亦是近幾年來各地方政府積極推動的老人福利政策之主要工作。社區共餐服務是以餐食的提供為主要的服務,因其對社區老人具有近便性、參加條件門檻低、以及穩定提供與他人互動的機會等特色,成為老人社會參與及建構老人社會支持網絡關係的重要管道。
 這是政府因應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所進行的策略及作為,老人共餐具強化老人的健康維護及社會參與等優點,是在宅養老之活躍老化政策。也希望藉由推廣共餐運動,鼓勵社區及民間單位參與,由在地社區提供服務,讓有需要的民眾能取得相關福利服務,以落實「福利服務社區化、在地化」之目標,讓共餐同時傳遞溫暖菜香與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