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的來臨,使得資訊流通十分廣泛、便利,現今許多人喜歡在MSN、Facebook或是BBS等網路空間發表言論,常有人認為網路為虛擬世界,可以肆意發言。例如,綜藝人員吳宗憲的兒子吳睿軒(藝名為鹿希派)不久前在個人的社交媒體Instagram(簡稱IG)貼了一則訊息,出現「要炸北市府」等內容,引發軒然大波,鹿希派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當前世代的年輕人幾乎人人都有IG或臉書、推特、LINE等社群媒體帳號,平日與人的互動,也大量透過網路的社群媒體進行。長久以來,人們在真實的世界裡已養成對所謂「隔牆有耳」保持一定的警戒,到了網路上,卻忽略了網路隱私的保護力往往更弱,一個人在群組裡的發言,並不保證只會停留在私人的空間裡,而且通過網路的傳播,速度更快、觸及的範圍更大。最後這些私密訊息會變成什麼樣的公共資訊,當事人根本無法控制。
網路的「假性隱密」,又會激發出人們內心深處某種黑暗或甚至暴力的傾向,發出在真實世界裡不會說的話、不會做的事,造成社會不安,也給自己帶來麻煩。鹿希派闖的禍,提醒世人更要謹言慎行,切記「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當今網路世界,一個人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已不只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而是大家都知的「全知」時代。
因此,生逢網路發達的時代,身處訊息流通快捷的世界,固然有幸,可是相對來說,「謹言慎行」似乎也成了更艱難的挑戰,因為圖文影音等資訊的傳遞不費吹灰之力,而且只在彈指之間。由於網路的特性使然,許多人可以利用匿名或是申請多個帳號來隱藏自己真實的身分,在網路上發表一些批評時事、店家或是商品等等的文章,既方便也無須公開自己的身分,大家往往以為這樣便能肆無忌憚的發言也不會被發現。殊不知,法律並不會區分現實世界或是虛擬網路,亦不會因為網路而享有言論免責權,只要侵害他人權益,或逾越法律規範的界線,仍然會有觸法的疑慮,使用者不得不謹言慎行。
隨著網路科技高度發展,智慧型行動裝置日益普及,社群網路的使用不僅拉近人與人之間距離,也大幅改變了人們的相處模式。人們享受了社群媒體帶來的便利及樂趣,同時亦承受其逐漸產生的負面效應,如任意發表不尊重你我且傷害他人的內容。永遠記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社群為一體兩面的工具,雖然方便快速,更應謹慎使用。
社論/網路空間發表言論 有自由也有責任
- 201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