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正視海洋塑膠垃圾對環境的影響

  • 2018-09-30
 環保署於106年12月至107年7月進行全國89處自來水淨水場、7處養殖區及福隆、墾丁2處海水浴場之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及貝類中微型塑膠調查計畫,結果證實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環保署表示,塑膠被人類大量生產、使用與拋棄後,已在地球環境中無所不在,微型塑膠污染近年被聯合國視為影響最廣泛深遠的環境議題之一。國際間的研究顯示污染範圍不止於海洋環境,許多國家的淡水與陸地、甚至是南北極地都已發現微型塑膠。
 目前國際間並無判定微型塑膠確切來源的具體方法,但透過材質鑑定,可以合理推斷微型塑膠是由各類人造塑膠物品廢棄進入環境中不斷裂解後產生,特別是長期且大量應用於餐飲、食品、製造業的一次用塑膠、包材與化纖製品。此類物質不僅深入民生消費習慣,也在你我不知不覺中進入生活環境、磨耗並影響自然生態。例如街道、公園或淨灘時常見隨意丟棄之寶特瓶、塑膠袋、瓶蓋、吸管、塑膠飲料杯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等。儘管目前世界各國尚未建立針對微型塑膠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安全容許標準,但上述生活塑膠物品裂解產生之微型塑膠,很可能會經由生態食物鏈及飲水被人體攝入。
 根據研究,已經發現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會透過被攝食、纏結,而對海鳥、哺乳動物、海龜和底棲生物造成直接影響。在早期,關於海洋塑膠垃圾對於生態影響的研究,主要著重在較大型塑膠垃圾的威脅。海洋生物被海中的大型塑膠品纏繞住,使之因溺水、絞死、被拖動和攝食效率的減低而死亡,例如那些漁業行為時不小心遺落或刻意被丟棄的漁網,一直存在於海洋中捕撈和破壞海洋資源,造成大量海洋哺乳動物死於糾纏的塑膠網和魚線。
 除了大型塑膠垃圾,海洋中的微型塑膠碎屑更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重點。在崩解成為小尺寸的塑膠碎屑之後,其形狀和顏色尺寸等變化非常重要,因為這些微小的碎片會被海洋生物和海鳥誤認為食品而誤食。由於塑膠可以被形塑成任何形狀,薄塑膠袋在水中充滿後看起來就像透明水母,因而經常被海龜食用。在鳥類攝入塑膠垃圾的例子中,則以信天翁最為常見,信天翁有著多樣化的飲食和彈性的覓食策略,因為他們通常攝入大量的塑膠,甚至進而以塑膠餵食牠們的幼鳥。
 進入海洋之後,塑膠產品以各種各樣的形貌,持續存在於海洋環境中,這些塑膠碎屑就隨著風與流水的移動,直到碰到陸地又開始堆積,特別是像馬祖列島等這樣許多島嶼的海岸生態最容易受到影響。海洋塑膠垃圾帶現象,不只影響海洋環境,也影響海中的生物,甚至影響陸地上的一切,其嚴重程度值得我們持續關心,並探究可能的解決辦法。如果可以,相信從垃圾源頭的來源減量,是最根本的方法。而已存在於海洋中的大量塑膠垃圾碎屑,我們也有責任去想辦法清除。為保護珍貴之海洋環境,期望民眾「自備、重複、少用」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配合減塑運動、落實垃圾分類並確實做好回收工作,共同保護珍貴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