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美感教育需要深耕

  • 2018-10-02
 文創產業逐漸成為重要的產業,文創的設計和表現,都源於美學。如何建構下一代的創新因子跟美學環境,是攸關國家競爭力的議題。美感涵蓋範圍極廣,古往今來,上下左右皆有美,美的表現形式包括文學、歌唱、舞蹈、戲劇、攝影、繪畫、電影、建築、廣告、工業設計、平面設計、服裝設計、都市景觀、天然美景等,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中,都完全體現國民的生活美感。
 我們的教育一直是升學主義掛帥,許多學校都有音樂課、美術課、工藝勞作課等被改成國英數等重要考試科目的授課時間,扼殺學生接受美學教育的機會。如果有心改善我們的美學教育,首先就要改變美學教育不重要的心態,不要讓美學育成時間變升學備考時間。其次,改變教學的方式和內容,給予老師更大的資源和彈性,也讓學生有更自由空間,呼吸涵養各種美學的形式表現。
 學會樂器、到故宮看展、到國家音樂廳看表演,可以欣賞到文化累積的藝術精華,有助於民眾建立共同的美學底蘊,有助於學生美學教育。美學教育與其強調一次性的美感經驗,不如由老師協助啟發生活環境中的藝術啟蒙與環境薰陶,讓學生體會生活周遭的美感和調和感。從住居的房屋、店舖、社區設計和布置;從接觸的書報雜誌、收音機或餐廳播放的音樂、電影院、電視的影片等,各種隨時可以接觸到人的創作品來理解生活美感的成就與失敗。但如果淪為形式主義,要求學生到故宮、音樂廳打個卡,交個作業,就可以過關。這樣狹隘而指標性的美學教育,恐怕對全民美感提升幫助不大。
 美感是一種天賦本能,每個人都有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雖然美感是本能,但在成長過程中,若沒有美感環境的引導支持,就如「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對美的感受能力也會隨之降低。當美感教育實施到一定程度,社會才會衍生出要求品質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產業轉型需要這種美感態度與鑑別力,美感教育攸關產業競爭力。
 美感教育的提升,應該讓美從自己的文化中生長出來。早年馬祖貧窮困苦,凡事將就、不做長遠規劃,公共工程不講品味、不求品質,整體環境自然也就沒有美感。但是隨著知識水準提升,產業轉型需要美感態度與鑑別力,產業競爭力與美感教育息息相關。整體社會衍生出要求品質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才能讓美從自己的文化中生長出來。
 當社會普遍重視美,處處看得到美的社區空間、好的展覽和音樂表演等,看多、聽多就會知道什麼叫美;美的素養,就在這樣過程中一點一滴的培養出來。許多地方的城鄉風貌、國家公共建設、公共建築之無序、不協調、不美,其實都是美感教育耕耘太少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