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化處舉辦一個相當別出心裁的活動「依公依嬤故事趣」,邀請社區依公依嬤講述他們的兒時記憶,分享他們走過的生命足跡,重現島嶼過去的風貌及大時代的街頭巷尾小故事。
像軍事、政治這樣的官方「硬歷史」,檔案保存較有系統、研究者眾,一般而言較容易被保存下來,而像日常飲食、消遣這樣的庶民「軟歷史」,則相對較少能被完整保存,馬祖的歷史除了有能寫進縣誌裡的那些大事件、大人物,馬祖小故事、小人物也是島嶼歷史的重要構成元素,也應該儘量保存,讓未來世代能認識馬祖歷史。
庶民的照片、故事,在當下會覺得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沉澱,這樣的照片、故事就會讓人回味無窮,一張照片被拍攝的當下,我們往往注意的是照片對焦、曝光、色溫、構圖等技術層面,關心照片拍得好不好,但隨著時間的過去,評價一張好照片,技術層面越來越不重要,而能反映時代的故事與集體記憶,則是一張值得珍藏的照片。
例如2009年法國人湯瑪斯蘇文(Thomas Sauvin)在北京回收站收購一大批被當作垃圾的舊膠捲,在數位這時代下多數人都會丟掉家中的膠捲底片。但蘇文卻以不一樣的觀點與角度來看待這些「資源回收物」,經過他花費大量時間整理沖洗,這些照片在網路上公開後,在中國引起熱烈迴響,從在婚禮上用寶特瓶抽菸、到當時買新電器一定要合照炫耀、以及出遊擺流行pose,這些照片讓人會心一笑,喚起很多人的共同記憶。在膠捲時代,不是重要的時刻,一般人是不會輕易按下快門的,因此這些老膠捲照片,讓我們看見從1985年到2005年,遽變中國的一般老百姓生活,紀錄千千萬萬個小人物的生命重要時刻。
公部門除了應儘力蒐集與保存庶民記憶,也應該避免不自覺地成為庶民記憶的破壞者,例如一些不起眼的營區碉堡、公共建築,只要沒有安全疑慮,都應該要儘量保存下來,以廢棄的小營區、小碉堡來說,這是老兵們度過緊張、苦澀青春歲月的地方,在我們看來被雜草淹沒的水泥小碉堡價值很低,但對他們而言卻是生命重要時刻的回憶,推掉一個碉堡,就是推掉一群人的青春集體記憶。
我們希望像這樣「依公依嬤故事趣」活動能夠持續舉辦,口述活動現場也能夠全程錄影、錄音,並且後續能集結多位長者的故事出版成冊,讓更多人瞭解過去的馬祖歷史,與在這島嶼角落發生的生命故事。
社論/找尋島嶼庶民記憶
- 2018-10-08